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保险行业的应用前景研究

2018-11-10 09:45张海军刘婧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险灾害空间

张海军 刘婧

摘 要:自2007年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飞速发展,为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仍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农业保险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还是落后于保险实践,农业保险的科技支撑力量仍比较薄弱。本文在简要介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农险业务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深入进行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分析,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以新技术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农业保险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尤其是农业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更好地加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扶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7年,财政部开始实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启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全新时代,保费收入、保障程度、保险覆盖面逐年增加,保费规模已上升至亚洲第一位、全球第二位。在充分肯定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仍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相比,我国农业保险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还是落后于保险实践,农业保险的科技支撑力量仍十分薄弱,业务管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高,缺乏灾害风险评估、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技术层面的应用研究,我国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简介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一般是指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输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技术,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以及辅助决策的技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监控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通过用户设备接收GPS卫星信号,并通过对信号的处理而获得用户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以进行导航和定位。综上,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遥感(RS)可用于提供大量实时、动态、快速的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空间数据快速定位,为遥感数据和地物提供空间坐标;地理信息系统(GIS)则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存贮、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分析

虽然现阶段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我国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已经开展了遥感、无人机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农险业务流程中的探索和应用试点,但应用程度还相对有限,推广方面也很小,相关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也有待提高。为适应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提升农险承保理赔核心技术水平,强化农险风险管理能力,亟须在农业保险的关键环节中继续加大新技术引入和应用,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以新技术推动我国农险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风险评估环节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是保险公司进行费率精算、产品设计、承保管理、再保安排等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是有着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防灾能力相对薄弱,而农业巨灾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价不同地区的农业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合理保险费率和防灾防损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确保农业保险经营的顺利进行。因此,进行科学的农业保险风险评估是成功开展农业保险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农业保险全面发展和持续经营的前提和科学基础。与此同时,农业保险风险评估结果又可以作为国家和区域安全设防水平建设的科学依据,作为政府开展相关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但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尤其是种植业和森林保险的风险评估工作仍然比较滞后,无法满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相关风险数据还比较缺乏,没有相关的风险数据采集标准与规范,尚未建立农业保险相关的风险信息尤其是巨灾信息集成平台,还未形成较为深入、能指导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科学方法和成果,也缺少农业保险巨灾损失模拟与分析模型,这也导致在农业保险业务管理中,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主观性比较大,对区域灾害规律及业务真实风险状况的了解仅凭经验判断,缺少相关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保监会于近年完成了“全国到省一级”的种植业保险区划工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保险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要求。因此,下阶段还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部分省区逐步开展“分省到区县一级”的种植业保险费率区划试点。而无论是农险风险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巨灾风险模型开发还是灾害风险评估和费率区划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

2.承保核保环节

由于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于保险市场尤其是农业保险市场中。我国农业生产点多面广,耕地地块分散,这给种植业保险承保环节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尤其是保险标的空间分布、保险数量等信息的确定与核实。如果保险标的分布和数量等基本承保信息不明确,则会很容易加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种植业保险承保的基础即最基本单元是耕地地块。为避免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一般都要求投保人应将符合投保条件的农作物全部投保,不得选择投保。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业务系统中,缺少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还未实现地块数据和保单信息的空间数字化,无法直观从地图上标识和管理承保农作物种植的空间位置、种植面积等承保信息,也不利于出险后的现场查勘定损工作开展,很难解决选择性投保以及道德风险问题,造成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管控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在已有农险业务管理中,引进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建设地块空间数据库,将保险标的空间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开发基于GIS技术的农业保险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承保和核保提供空间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支持,并方便进行后续的农險业务空间风险分析及专题制图,在更细致的空间范围甚至地理单元上来分析哪些区域赔付率高、哪些承保区域赔付率低,这可加强保险公司对农险标的的管理、提高承保核保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真正实现到村、到户、到地块的保单风险管控,并为以后的区域承保策略和业务市场规划等工作提供指导。

3.防灾防损环节

防灾防损工作是保险业实现其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现阶段保险公司防灾防损工作多采用业务人员深入保户的方式,检查保户标的的安全情况、危险隐患及防范措施,并在灾害性天气到来之前同保户一起研究应对措施。该方式过于依赖人力,工作效率较低,除常用的短期天气预报数据以外,缺乏实时灾害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对灾害动态过程的了解较少,对于灾情的预估也较为主观,缺少科学依据。因此,借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加强对农业灾害的实时监测,较为准确预估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时向保户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通知保户及时采取防灾防损措施,是未来我国农业保险防灾防损工作的核心。一方面可以为保险公司未决准备金提取等风险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大大保险公司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险公司防灾防损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农险服务的全面升级,并可以为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进行长期的农业综合减灾工作提供支持,最终实现农业风险的“减量”管理,提升全社会的农业综合风险管理水平。

4.查勘定损和理赔环节

查勘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涉及保险公司与保险人双方利益的工作。尤其农业保险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难度大,一方面出险地点都在农村地区,点多面大,复杂程度高,专业性强,保险公司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且和农户打交道难度也相对更大,报损情况是否与实际损失情况的一致性较难确定,道德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受社会各界关注程度高,一旦发生灾害以后,保险公司能否及时准确的赔付到位,是农业保险作用是否发挥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國保险公司灾害发生后对于保险损失缺少快速的宏观评估,相关查勘定损标准有待规范,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了解承保受灾区域的灾情及损失程度、有效合理地调配查勘理赔资源、科学确定查勘定损的标准、简化理赔流程等实际问题,探索引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撑下的理赔新模式,是未来我国农业保险理赔环节的重点创新研究课题,以形成一套科学的农险灾情评估和查勘定损技术流程和标准,最终实现节约理赔成本、提高查勘定损精度、优化理赔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综合目标,确保理赔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综上可见,未来我国农业保险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很大,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科学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考虑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围绕农业保险业务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急需进一步创新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费率厘定、农业保险精准承保与核保、保险防灾防损、保险理赔等关键技术,建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业务体系,尽快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为提高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能力,实现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未来相关工作对策建议

为推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险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转变农险发展方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试验与推广,促进农险管理能力的升级

在推动我国农险业务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科学指导,探索引用新技术手段,促进管理能力升级,为农险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前瞻性农险政策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确保研究成果能转化成保险公司的第一生产力。目前可大力推进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为了提高农险费率厘定的科学性,尽快完成省到区县一级的种植业保险区划工作;为有效解决种植业保险大面积定损工作量大、成本高问题,加快探索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进行种植业保险灾害查勘定损;为确保保险标的数量和位置的准确性,加快建立地块数据库,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综合承保业务运行系统,并支持进行空间风险评估和专题分析等。

2.强化农险信息共享,改进业务流程管理标准化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要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一是需要按照农业保险各个业务环节对空间数据、保险风险数据及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整合现有国家及相关部门的相关风险数据资源,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建立农业保险行业综合风险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相关农险风险信息的共享和使用,提升我国农险行业的风险防范水平。二是在切实推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应结合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农业保险工作中各个环节与业务流程,制定严格的业务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提高农业保险业务的流程管理标准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3.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推进农险专业团队建设

农业保险点多面广,展业难、承保难、理赔难,面临的逆选择较为严重,道德风险高,所以农业保险技术难度大,经营风险高的特点,要求承保、理赔人员具备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保险、经济、农业、灾害、动物防疫、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技术人才的吸收和培养,离不开综合化多元化的人才团队建设。所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建立多元化的专业团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多层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加大空间地理信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农险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农险灾害空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空间是什么?
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
创享空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太平洋农险在中原大地蓬勃发展
我国农险公司经营状况及其差异性
保监会启动全国统一农险信息平台建设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