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爽
【摘 要】媒介融合的时代,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移动终端的使用,也使传统的传播途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此背景下,很多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定义。原本仅仅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也在此“大环境”下被赋予更多的要求和希望,例如广播节目的可视化。笔者作为广播一线主持人,参与尝试了广播节目可视化的发展和改革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诸多媒介融合的“相容”与“不相容”之处。而广播节目主持人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广播节目;可视化;主持人定位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24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121
【Abstract】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boundary between media is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use of mobile terminals also make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mmunication more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In this context, many people no longer adhere to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Originally only "sound" as the carrier of radio, but also in this "environment" has been given more requirements and hopes, such as broadcast program visualization. As the host of the broadcasting,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broadcasting program visualization. In this process,we find the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many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host of the radio program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context.
【Key words】Radio Program;Visualization;Hosts Positioning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在不停驱赶着从业者快速向前跑,而究竟该跑哪条路就成为每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原本是实时收听、线性传播的,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电脑、手机等工具不断普及。借助这些工具,人们可以便利地获取各种信息。如果广播不把内容更多渠道的存储下来,就会面临无法有效接收信息的窘境。
广播节目可视化是解决传播渠道问题的途径之一。当节目被制作完成播出后,除了通过电波实时收听外,还有了诸多音频APP和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可以回听节目内容,使内容得到二次传播。但是光有音频似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于是广播的可视化走向了探索之路。而可视化对传统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广播节目可视化的发展中主持人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广播一线主持的工作中,经历过广播可视化传播的几个过程,虽然广播节目可视化最早源于哪个节目无从考究,但是从其发展来说大致经历几个阶段。
1.1 初创时期:主持人保持“传统”
早在2005年,广东电台的FM103.6城市之声,就将广播直播场景通过网上视频直播传播,还原主持人录制的场景。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直播间改建,将所有传统音频直播间装修成视频直播间,布置机位、灯光,可以完成实时切换。而当时的网络传播渠道是“北京广播网”,即电台的官方网站。有很多日播节目在这种技术支持下,可以完成实时视频直播。
在初创时期的视频化过程中,笔者认为主持人无论在内容准备还是播讲状态上还是为了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发现当时人们对视频直播的方式和质量并无太高要求,因为“广播”依然是“广播”。然而传播渠道的单一性也导致视频播放量数据不佳,很多听众看一眼即可,主持人所讲的内容还是更多的符合广播的传播方式,人们并没有兴趣长时间停留在单一的视频画面上。即便如此,媒介融合突破了各种形式的新闻传播业务的约束,拓展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1]
1.2 多渠道分发期:主持人寻求突破
各视频平台和网站的飞跃性发展似乎并没有给广播的可视化开来更多的解决办法。然而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的到来,却倒逼广播在可视化上寻找新的出路。一系列直播平台的井喷式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传播的认知。高达2亿的直播平台用户,也给广播的可视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此之后广播电台的可视化似乎成为“标配”,可以借助很多方式:例如在直播间用手机直播,主持人实时与听众(观众)互动,或者借助原来搭设的直播间视频设备,输出完整的节目“推流”给各个视频网站,形成多平台的实时视频直播。
在这种状态下,视频直播的广播主持人就不再像传统广播那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是要兼顾多种传播方式了。以一档笔者主持的节目为例:北京文艺广播FM87.6的《演艺群英会》,是一档演艺类的访谈节目,播出方式采取的音视频同步直播。其中一期内容为“蒙古舞剧”,在传播音频广播中,介绍舞剧是一個难题,因为很多舞蹈动作无法解释,而音视频直播后,在节目中主持人可以要求嘉宾现场演示舞蹈动作,让视频端的受众可以清晰地观看,而同时又不能忽略广播受众无法观看的事实,在话筒前对正在展现的动作加以描述和补充。这是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一种挑战,要随时兼顾话筒前的广播受众和视频前的播出效果,而在此“分裂”的状态中如何寻求平衡,在后文中会详细描述。
1.3 可视化广播:广播主持人的重新定位
2017年, FM98.2北京青年广播可视化电台开始正播。这是全国首家可视化电台,区别于传统的广播“可视化”,可视化电台是直接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之一,同时广播传播仍然保持为一种重要的渠道。可视化电台与电视节目有何区别?可视化电台视频的传播渠道依然是网络视频平台和广播,声音还是最重要的元素。而电视节目声音辅助画面,画面是最重要的元素。
笔者作为主持人参与了可视化电台的第一批节目制作,广播节目主持人已经被重新定义,除了保证声音的质量之外,形象和镜头表现力也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例如传统广播节目难以实现的美妆类节目,也可以在可视化电台中非常好的实现。主持人要通过现场演示、制作视频道具、播放视频作品等,实现可视化信息的丰富。主持人的用声状态和播讲状态都要从传统广播中跳脱出来,否则无法达到视频的良好效果。直播内容的丰富、形象和生动、多样才能促进新媒体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广播节目视频直播过程中,广播电台有关部门要不断通过培训或者講座学习等形式,提高相关的媒体从业人员及视频直播工作者的专业业务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整合相关的广播资源,创新直播的内容,改良呆板的直播方式,为广播视频直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满足更多观众和听众的要求,提高广播视频直播融合度。[2]
2 广播可视化大背景下主持人的素养
2.1 主持语言“内容为王”
无论是增加了何种传播方式,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最大的优势也是立身之本即是“内容”。作为传统广播直播出身的主持人,不应当在网络的冲击下把“水话”和“网络用语”掺杂在节目中,而是保持传统广播的制作内容品质,同时探索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需要强调的是,广播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是作为附加的内容,是广播呈现方式的优化,广播本身的信息完整性、可听性不能受到任何损失。
2.2 播讲状态更为积极
由于增加了可视化元素,传统广播主持人会有不适应的阶段,例如如何在长达几小时的直播中保持话筒前状态和镜头前状态同时积极。传统的广播节目无需主持人身正腰直,只需要调动面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即可发出美妙的声音。但是加入视频元素后,给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直播“动脑”的同时,要保持“动口”的动听性,和动作的可看性。
2.3 主持人品牌形象的可视化
传统声音传播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只要保持声音形象的美好即可,听众可以根据声音有无限的遐想。然而可视化之后,声音和听众之间的面纱被打开了,主持人必须暴露在阳光下,如何建立自己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形象悦目的要去还是要高于广播节目主持人,对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得体与形象定位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综上,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有适应多种传播方式的业务能力,声音依然是广播媒介的最重要元素,内容依然是节目制作的根本。在这些基础上,合理运用时代变迁带来的技术革新,在节目制作的传统手段上与时俱进地加入各种元素,使节目得到最大效果的传播,以及传播内容效果的最佳,是这个时代为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出的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3):90.
[2]周婷.看得见的声音——广播节目可视化策略之浅析[J].东南传播,2015(10):119-120.
[3]孙海亮——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J].中国广播,2015(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