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宽
【摘 要】为贯彻国家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决策部署,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目标。文章围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施工项目推进中的构建方法予以具体介绍。
【关键词】双重预防;风险;隐患排查
中图分类号: X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23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118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tate's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ouble-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security risk grading control and hidden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the work goal of controlling risks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hidden dangers and eliminating hidden dangers before the accidents is realize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ou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security risks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dden dangers.
【Key words】Double prevention;Risk;Hidden investigation
0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决策部署,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遏制事故的工作目标,各地、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力求这项重大举措能够尽快落地,发挥双重预防机制在事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本文将围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施工项目推进中的构建方法予以具体介绍。
1 安全生产相关概念辨析
风险是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于建设工程来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设备操作规程的规定要求,从而导致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风险与隐患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风险管控失效容易形成隐患,隐患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理,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从事故链条来看,风险管控失效容易导致隐患,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又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隐患排查治理是对超出可控制水平风险的管控,风险分级管控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风险分级管控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贯穿于安全生产标准建设的全过程。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通过对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响应和风险控制,便于进一步排查重特大事故隐患。通过加强对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和整改,不断提升改善建设施工现场作业环境,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隐患排査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标准化主要对事故隐患排查、排査范围与方法、隐患治理与整改和预测预警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原则性规定。隐患排査治理体系作为一个依据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和可操作性强的独立运行的系统,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标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风险分级管控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都强调动态管理及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开展风险源辨识、评估与管理以及对重大危险源制订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从源头上加强了对风险的动态管理,降低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管理措施与方法。三者各有侧重,既不能偏废,也不能绝对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査治理体系。
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査治理机制构建
2.1 风险源辨识
2.1.1 辨识流程流程
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管控一风险源更新。
2.1.2 风险源
风险源主要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安全管理的缺陷。
2.1.3 辨识范围
(1)所有人员:包括内部人员、施工人员和访问者;
(2)所有活动: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3)所有设施:包括建筑物(自有的和租用的)、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
(4)施工范围内的作业场所:包括从事生产施工场所及影响从事生产活动的周边环境;
(5)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2.1.4 风险源辨识方法
在实际风险源的调查、分析、辨识、梳理的过程中采用询问交谈、检查现场、查阅记录、安全检查表等方法。
2.1.5 在對风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管理对象的确定要明确具体,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全过程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5)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2.2 风险管控
严格遵循“分级、分类、分层、分专业”的方法,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原则,结合风险评估与风险源辨识清单,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责任主体。分别落实管理层、员工层、班组层的风险管控职责和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分专业、分类别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职责以及管控措施措施。
梳理项目人员安全教育信息、持证上岗情况,排查大型机械设备的检测情况、使用状态等,调查周边环境、水文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加强分包、租赁设备的安全管理整理完善安全专项方案等。从人、机、环、管、法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的管控,为减少隐患的出现,杜绝事故的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隐患排查治理原则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及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和“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履行“一岗双责”,落实职责分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实现全覆盖、无缝化和动态化管理。
2.3.1 隐患排查
安全隐患排查的形式可分为项目办级排查、项目级排查、作业队级排查、班组级排查、日常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节假日前后的排查和不定期的特种安全隐患排查。同时结合隐患排查与治理管控系统,定人定岗定检查频次,开展了隐患自查自纠工作。
2.3.2 隐患治理与销号
(1)各参建单位项目部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登记制度,落实整改措施;
(2)施工单位是隐患整改的主体,对于存在的隐患应逐项制定整改方案和要求,按项目部、作业队、班组三级管理逐项落实整改措施,监理单位监督落实,项目办定期进行检查;
(3)对于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做到责任人、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4)各类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和节假日排查,其排查结果和整改情况项目都进行保存备案,做到有据可查、尽职免责。
2.3.3 隐患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为项目下一阶段进行重点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1)通过对排查频次、治理状态的统计,对履职不到位、处置不积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2)通过对隐患等级的统计,动态评估目前工程的安全状态;
(3)通过隐患类型统计,梳理出目前存在隐患较多的单位、单位工程、部位类型,找出风险管控较为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整治;同时对存在隐患多的类型进行专项检査治理,减少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
2.4 效果评估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对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排查治理工作程序进行回顾、检查或分析,及时完善辨识、分级、评估、控制、治理等步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闭环体系。
3 结束语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当前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相关工作进行梳理,便于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通过采取组织、管理、技术、经济等措施,有效预防建设施工中的各类安全风险,进一步强化事故隐患排査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制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提高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整体预防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的坚强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长群.安全生产领域基本概念辨析及双重预防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技术,2017,13(2):17-21.
[2]张可信.试论构建事故双重预防机制的方法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9:80-81.
[3]陈宝智.安全原理(第二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34-37.
[4]赵宏展,徐向东.危险源的概念辨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