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灿 曾钦 毕仁贵
【摘 要】农业机械学课程是立足武陵山片区生产实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文以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吉首大学为例,针对《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问题,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展开了具体的思考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07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36
【Abstract】Agricultural mechanics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based on the actual produ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A case study in Jishou University,some specific considerations and reform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agricultural mechanics in this paper,which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plan,course content,teaching means and other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s.
【Key words】Wuling Mountain Region;Agricultural Mechanics;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隨着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化进程中的有力支撑[1]。武陵山片区受自然环境以及发展基础的限制,经济发展滞后。随着“四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山区农业现代化,无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实践视角来看,都是农业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农业机械学》是武陵山片区高校立足片区生产实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满足武陵山片区的农业机械装备需求,根据武陵山片区特色,因地制宜,如何丰富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高技术人才,提高片区农机装备水平,从而促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发展,是所处片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吉首大学为例,针对《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问题,结合教研室的实际教学和实践指导,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的思考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如图1所示。
1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目前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书籍中章节内容过多,教材中侧重讲述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与运动分析计算等理论知识,并且存在某些教师长时间使用自己编著的讲义,以致于教学中部分内容未能得到及时更新。而在农村机械化步伐快速前进的今天,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机械结构日趋复杂,技术日新月异,长时间采用同一教材无法全面地展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结构,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与教材、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极为丰富,理论计算内容多,实践性强[2]。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时安排逐渐减少,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慢慢消失,导致学生仅通过多媒体教学学习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理解的工作原理与复杂的推理计算逐步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理论与实际生产脱节,缺少实践内容,理论知识难以深入理解消化,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1.3 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农作物生产工艺为主线,对土壤耕作、播种、植保、收获及产后存储等主要环节的典型机械装备的工作原理、运动分析计算等内容进行介绍,目前大部分高校课堂虽采用Power Point 的多媒体形式,对比过去黑板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看似先进新颖,实际却是形式单一。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章节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之中,课堂中照着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述;且讲述过程中偏重于理论讲授,公式图表较多,工作原理大部分通过文字语言讲述。学生难以理解,一头雾水,前一知识点未曾理解透彻,后一知识点随之而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加之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产生为难情绪,对课程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 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改革建议
2.1 现代前沿与地域特点相结合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思路的体现,是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反映,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因而课程建设的前沿化,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先进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设计思想和研究方法,紧跟农业机械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拓展深化教学内容,体现“突出现代、反应前沿、交叉综合”的重要教学思想。结合农业机械学当前发展的特点,简化了犁体曲面绘制、手动制钵机以及风机性能曲线绘制等内容,切合地域特点,武陵山地区山峦起伏,多以梯田为主,以水稻、柑橘、猕猴桃等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强调旋耕机、机动水稻插秧机、收割机械、水果和蔬菜收获机械等内容,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趋势下,尽可能达到“知识点少而精,知识面宽而深”的教学效果,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2 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
农业机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涵盖土壤耕作、播种、植保、收获及产后干燥等主要生产环节,其中农业机械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复杂,课堂上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清楚,而目前武陵山片区部分高校针对该课程尚未开设课程设计,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需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学教学体系,校内建立农业机械研究工作室,实践主要围绕适用于在武陵山片区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以实验课、课程设计为主,实践出真知,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农业机械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校外与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可让学生带着“课堂问题”去实习基地向企业高工或技术人员请教,或者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消除课程设计里所遇到的疑点、难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与当地的农机科技服务站进行合作,在春耕播种、秋收之际,由学校指派教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与农机科技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参与农作物耕地、播种、收获等机械化生产工艺过程,使学生对于农业机械的设计、操作、使用、维护以及保养产生系统的认识,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改进生产实践。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面向武陵山地区特有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以利用高新专业技术服务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
2.3 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农业机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典型农业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及计算步骤,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授课主要以多媒体演示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模式,加之部分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吸收理论知识不透彻,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后接触农业机械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只为应付考试,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知识。因此,可采取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科竞赛的活力注入到理论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主题为“关注民生、美好家园”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其中一内容为辅助人工采摘包括苹果、柑桔、草莓等 10 种水果的小型机械装置或工具的设计与制作[3],比赛内容与《农业机械学》中水果收获机械这一小节联系紧密,通过教材中对水果采收机的主要构造及机械采收的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参赛作品的功能实现、结构设计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同时学生可在参赛过程中熟悉标准零部件的使用、关键结构受力分析与计算,更深入理解机械采收功能实现的基本原理,同时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科竞赛中,是教学课程内容的一次升华,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主动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其对于机械结构的系统性、规范性的设计与运用。对于教师而言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比如用竞赛中水果采摘的对象之一苹果的小型机械装置引发同学对于机械式果品采收机基本工作原理的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触类旁通,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4 互联网与农机教育相结合
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具备着从网络汲取知识的能力,故可引入“互联网与农机教育”的新模式,利用“慕课或雨课堂”等新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媒介,突破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可将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PPT演示课件、课后思考题、參考书籍资料以及与课程的相关外部链接等课程材料通过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分享给学生,同时学期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将重要知识点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按章节知识点归纳,工作原理、结构形式采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复习巩固。因而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可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打破地域的局限性,由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训练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课中重点讲解重点难点部分,积极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与之共同解决;课后可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可通过外部链接了解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机械论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因武陵山地区经济落后,片区所处高校的(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仍处于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阶段,只有切合地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建立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发展出适应片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农业机械学授课模式。《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农业机械学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希望能得到各大高校同行教师的指点,共同为我国培养农业机械化学科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桃林.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湖南农业科学, 2012(14):7-9.
[2]毛鹏军,张伏,王俊.“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4):86-87.
[3]浙江工业大学.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与内容的通知(第1号通知).http://www.umic.zjut.edu.cn/detail-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