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璇
[摘 要] 物资保障是提升部队综合作战能力,确保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武警部队执行常态化执勤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物资保障具有保障网络柔性化、资源配置动态化、物资保障精确化的特点。构建武警部队网络化物资保障体系,应着眼一体化物资保障信息系统、功能耦合的保障系统模块、顺畅高效的保障网络体系和完备明确的运行规范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 武警部队;物资保障;网络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7. 025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7- 0060- 02
0 引 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推动了武警部队的转型发展,并对物资保障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物资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满足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多样化任务物资保障的新要求,武警部队应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
1 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是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准确感知保障信息和精确化保障成为可能。在物资保障方面,物资保障系统虽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但专业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物资保障平台正在持续开发建设当中,为物资保障模式转型提供了优质条件,更为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武警部队的优势和任务特点是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从体制来看,武警部队与地方接触广泛,借助地方科技、信息和资源,综合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和社会资源分布,可快速高效地推进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从分布来看,总体分布具有点多、面广、成网状的结构优势,具备构建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物资保障脉络基础;从任务特点来看,武警部队的任务逐渐呈现出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任务环境多样、多点同时行动、高新武器装备大量投入等新特征,为物资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挑战,因此,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精确高效的网络化物资保障体系的需求愈加迫切。
(3)信息化条件下保障的新要求是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的根本动因。为满足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多样化任务物资保障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网络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基础,对保障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形成一个或多个保障节点和网状物流线路,从而编织纵横互通、多边协作、具有自适应性的保障网络,对保障对象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全过程的网状聚焦保障。
2 物资保障网络化的优势
(1)保障网络柔性化。柔性是物资保障网络所表现出的突出特点。较脆弱僵化的线性保障结构来说,这一网络更为灵活可靠:一是具有较强的预警能力。二是具有高度的自适应性。这样的供应网络所具备的柔性,能够确保整个保障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环境、部队能力状况以及指挥层的指令决策,在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点的事件中发挥高效的作用。
(2)资源配置动态化。网络化保障基于网络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质流进行资源动态化配置。一是优化物资调配流程。网络化保障以满足保障需求为驱动,通过物资保障网络,实时感知任务现场协作目标与非协作目标动态,并结合数据库信息预测保障需求,合理拟定、实时修订配置计划,精确计算配送顺序,实现将接收信息的实时性转化为决策的有效性,最终化作资源配置的准确性和经济性。二是资源配置具有动态化特点。保障过程中所有节点进入战备状态,不论是地方还是部队相关部门,必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共享,并根据临时指挥机关的意图,结合自身现有实力,对保障职能和保障行动进行协商、协调,整个配置过程呈动态化,以适时适量配置资源为目的,强调配送的灵活性和对需求响应的积极性。
(3)物资保障精确化。物资保障网络化通过建设相应的网络化系统打通各个保障环节,形成一体化物资保障体系,将后勤保障与整个数字化任务环境融为一体,能满足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要求。可通过在物资中嵌入条码或射频标签,将在途、在储、在用的物资信息数字化,并通过物资管理系统共享相关数据,实现任务中物资的遥距控制、物流的“可视可控”;在保障物资、运输车辆中嵌入智能芯片,建立大型传感器矩阵,实现对保障物资、运输装备、任务环境信息的传输、处理、储存、记录和控制,有效驱散信息迷雾。
3 网络化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1)一体化物资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物资保障信息系统是物资保障网络化建设的核心。它以国家和部队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实时更新的庞大数据库为支撑,通过构建交互式网络平台,使每一个保障单元之间,建立有机相连、实时互动的链接系统,实现集信息传输、后勤指挥、后勤通信、物资管理、物资保障于一体的后勤指挥自动化。具体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物资信息网。包括物资请领、储存、管理、分配四大板块,通过条码、射频标签、传感器等,从“数、质、时、空”四个维度上全面采集信息,感知资源分布、資源消耗、物资保障需求态势,并实施实时信息交互,有利于执行机构密切协同,物资终端可视。二是物资配送信息网。储存有全面的运输平台数据库,详细记录各运输平台的运行能力和特点,同时,能够通过车载控制终端和车载问询设备实时收集全网车辆在途状况和指定范围内的路况信息,为选择运输平台,拟定配送、回收路线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在运输受阻时迅速计算并提供新路线。三是物资保障指挥控制中心。物资保障指挥控制中心是武警部队处突指挥平台的子系统,又是面向后勤物资指挥的一体化指挥平台,以后勤综合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按照“三级指挥、两级保障”模式,构建联合一体、上下顺畅的物资保障指挥体系,完善物资资源查询、物资态势感知、合理调配资源、提供辅助决策,使后勤指挥流程(探测、判断、决策、行动)趋于一体化。
(2)功能耦合的保障系统模块。保障系统模块是网络化物资保障的组成要素。网络化条件下后勤保障力的生成主要依靠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和运动,各要素之间信息流动越快,协同程度越高,保障体系的整体优势就越明显,综合保障力就越强。因此,保障系统模块通过对保障要素的结构优化,对保障力量的整合重组,打破目前以各勤务专业来划分的保障结构,使平行化运转的组织转向无缝链接一体运行,具体建设如下:一是扁平化的指挥控制模块。扁平化指挥控制模块具有指挥周期短、指令传输失真小的优势,能充分利用物资保障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平台优势,最大化减少指挥层次,精简指挥人员,使各保障实体处于同一个信息流动层次,使指挥幅度更宽、调度范围更广,从而实现后勤指挥的灵活可靠。二是高效的储存供应模块。储存供应模块应以流动时间与流动速度为衡量标准,设计和优化储备节点布局和结构,建立动态流通、功能互补、富有弹性的网络储备布局。同时,结合信息网络和运输网络平台,利用部队运输装备或者借助地方运力,实现物资的主动配送、直达配送、精确配送。三是柔性化的抢救抢修模块。应着眼物资保障网络延展性、伸缩性好,再生能力强的特点,根据需求和情况变化,通过对网络节点的重组,实现对保障力量、保障资源的重新整合,对不同空间的行动衔接与效能聚合,从而构建形成新的网络结构。
(3)整体联动的保障网络体系。保障网络体系是物资保障网络化的支撑骨架,是综合保障力生成的空间结构。保障网络体系由无数个保障节点组成,通常以保障基地、后勤仓库、指挥机构、重点任务部队为骨干节点,采取骨干节点辐射保障的方式,依任务方向配置其他节点。这些保障节点可以由各种力量来提供,可以是部队自身、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等。要求统筹各方向任务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保障力量,构建整体联动的后勤保障网络体系。具体建设如下:一是优化基地保障节点,利用总部后勤基地、后勤仓库,以及各总队后勤保障基地布设基地保障节点,结合重点任务方向和地域配置,区分一、二、三线,并在原有基础上采取优化、调整的方式,形成一线应急、二线支撑、三线支援的节点布局。二是布设联储联供节点。结合可能担负的任务,划分不同的任务方向和片区,按照重点保障的原则,在主要保障方向和重点地区沿线建立联储联供节点,并整合保障方向内的各保障网点,以点统面,形成覆盖全省各地的保障网络。三是整合社会保障节点,加强与军队联勤部门和地方政府联系,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物流体系,按照在全国范围内跨层次支援、跨区域保障、跨警种使用的建设思路,采取加密技术与社会物流体系对接,把可靠的社会保障资源作为节点纳入物资保障网络体系,做到需有源、供有物、质有保。
(4)完备明确的运行规范机制。运行规范机制通常不以实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保障实体为载体,作用于保障实体之上,从而提高保障效能。具体建设如下:一是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一体化物资保障信息系统是多种技术融合的大型网络交互系统,整个系统功能齐全、模块众多,需要參照国标和军队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制定网络运行规则、软件应用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信息交互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属性和信息格式接口,以确保各信息平台的无缝链接。二是信息安全的监督机制。包括硬件和软件双重监督机制。软件上建立包括人员、技术、装备、场地等全面配套的管理制度及法规,硬件上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可视化监管系统、巡查系统,实现全要素、全方位监控,充分确保信息安全,消除物资保障网络化运行的安全威胁。三是保障指挥的协同规范。为应对网络化保障中指挥体制的精简所产生的不适应性,以达到保障指挥协同紧密、配合高效的目标,主要规定作战指挥与后勤保障之间的协同事项、程序和方法,确保指挥部门了解物资状态,后勤部门了解作战任务,同时,规定各级后勤指挥权限、不同保障任务的指挥方式以及采取授权指挥、越级指挥时的指挥流程、指挥内容,确保指挥有力得当。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立华,王占国,张文辉.着眼“多能一体、有效维稳”战略要求 推进武警机动部队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J].武警学术,2016(7):29-30.
[2]孙晓文.军事物联网——推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引擎[J].国防,2015(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