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霞 陈智慧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的。瑞吉欧教育主张环境是用来教育幼儿的,除了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环境被认为是班级的“第三位教师”。在此将环境创设分为心理环境创设与物质环境创设两大类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教育;游戏
一、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定位
(一)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它强调了教育的三要素:学习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
(二)环境是最佳的“记录”之一
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生机,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因为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而且是因为儿童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就获得了应付环境变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对环境也起到了影响甚至改造作用”。
(三)环境是“第三位老师”
首先,环境应具有教育的功能。其次,环境具有相关性。它能把引起幼儿相互经验的各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新知识。再次,环境还具有弹性。它应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变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四)环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儿童心理学表明,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起步,急需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自我中心。
二、在调整环境设置中启发幼儿深入游戏
环境有意或无意地向幼儿传递着信息和经验。因此,我们经常增添、更换环境中的物品,使它变成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环境。
(一)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环境
《纲要》强调了无论各种环境,应是能满足孩子多方面需要的,能使他们获得经验的要求及幫助我们理解“为谁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我们在环境创设中发动各方面的作用,如教师的、家长的、幼儿的,使大家都关注环境的创设,让环境真正的会“说话”。我们尝试把环境看作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注重通过创设和利用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根据孩子的关注点,及时更换环境
环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撑;在环境的推动下,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孩子们自由、自主的探索时,作为老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和利用环境、提供相关材料,注重萌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引发幼儿生成问题,支持幼儿探索问题的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生成问题的能力。如“一起去春游”在墙上展示小猪的图片。有的孩子对“猪”和“象”产生的兴趣。议论着“长鼻子和短鼻子谁的本领大”问题,生成了“还有什么动物也是长鼻子、短鼻子的?他们有什么作用?”
(三)根据活动的发展,及时增添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他们在各种尝试中使用材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时,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投放了益智类游戏“花篮”,在操作中有的幼儿就“春天的花”生成许多问题:“春天有迎春花,梨花,桃花,李子花,还有什么花?”对于幼儿的种种疑问,本着鼓励的策略,灵活调整原有计划,追随幼儿思维,投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花。不久之后教室“小花园”中贴满了孩子们拿来的照片、图片、回言条等。这使孩子们生成的问题得以更深人的挖掘了。
三、开辟众多渠道,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的游戏探究
家长的资源是幼儿园不能替代的,更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各方面综合全面的知识,而靠教师一个人或是两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很系统很深入的开展的。很多幼儿在“小问号”栏中的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难以搜寻到。而家长利用一点空余时间和孩子一起收集,或是将家长了解的知识记录下来则可以满足很多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苹果和橘子》主题中,为了让幼儿更好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进一步观察、操作,我们让家长采用部分变换的方法,把水果蔬菜做成各种娃娃和水果玩具,使材料增添了新鲜感和可操作性。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赏、制作水果娃娃、箩卜船、黄瓜鳄鱼、土豆刺猬。这些形象可爱造型逼真的水果作品牢牢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相关材料,制作玩具更促进了亲子关系。
四、追求环境与幼儿互动
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生机,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我们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显性与隐性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与环境互动的主动者:当“人鸟共舞”制作完毕,幼儿不由自主翩翩起舞、鸟树下也成了幼儿说悄悄话的港湾;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幼儿走向社会,与养鸟人亲密接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幼儿在与环境的一次次互动中语言、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及时发现幼儿的探索热点、兴趣倾向,作好幼儿发现美、表现美的铺路石,逐渐提高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境界。因为:这是自然与审美结合的环境教育,这是劳动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