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近两年来,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点击和制作短视频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网信办目前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责令其全面进行整改。
《中国青年报》近期开展的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看过短视频,47%的受访者制作过。除了90后之外,喜欢点击观看的人群中00后占比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在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较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5.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不良短視频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当今,一些拥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于出格的事情,内容恶俗。一些用户制作的短视频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取上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很容易让还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学文化没有用。
即便是一些平台经营者自身文化层次较高,也想把平台做得更有内容、更具意义,但无奈的是点击量不高,所以考虑到运营成本,不得不走向低俗化。
每个人都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回想一下当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什么,相信每个年代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上世纪50年代可能是江姐、刘胡兰的小画书,60年代可能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70年代可能是米老鼠和唐老鸭,80年代是蜡笔小新,90年代是《西游记》,这些经典的故事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陪伴着我们走过了青少年时代。
不管是小人书、动画片还是如今风行的短视频,其实都是一种艺术载体,不同的是,曾经的载体出品了那么多经典,如今在高科技支撑下的短视频带来的却是如此多的质疑与指责。
爱是孩童们最有营养的食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优越的物质关爱是必要的,但精神的滋养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古有孟母三迁,而当下,中国并不缺乏物质的土豪,却鲜有精神的贵族。
低俗、八卦、恶搞充斥着载体,甚至肆意歪曲、嘲弄核心价值观,一再跌破道德的底线,这当然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需要进行全面抵制。因为短视频的人人性、互动性,导致其在制作端口无法进行监管,但我们可以布控审查环节,将低俗不良的短视频果断“拍死掉”,对其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