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瑗
孩子不是真病而是装病,可能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难题。是谴责、惩罚孩子,还是探寻他“装病”背后的原因?这是很多父母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孩子有病,父母就得顺着吗
13岁的小悠第一次出现在咨询室时,是远远地站在她的父母后面。正值青春期的她,把脸藏在长长的头发和大黑框眼镜后面,显得无助又弱小。跟她打招呼,她的声音很低,慢慢地抬起头来,眼神里有试探和不安。助手给我的资料里,小悠前不久在医院被诊断为轻微抑郁症。除此以外,还有失眠、头疼等症状。
我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对小悠的咨询。
小悠说,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承包工程,工作辛苦,再加上一起干活儿的是一帮糙老爷们儿,大家喜欢聚在一起喝酒,喝醉了就会吵闹甚至打架。所以,即便好不容易才回一次家,小悠的父亲只要一沾酒,就会和妻子发生争执。父亲骂骂咧咧,母亲怨天尤人,小悠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小她8岁的弟弟偶尔还会被父亲揍。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成了小悠的快乐时光。她说,弟弟身体不好,还老被父亲揍,所以,每当母亲把弟弟抱在怀里哄他买好吃的时,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保护弟弟。而在父亲多次抄起椅子准备砸向弟弟的时候,小悠都义无反顾地挡在弟弟身前。“爸爸下手很重,但我不会哭。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不让他打弟弟!”尽管父母在身边,小悠还是说出了诸多让人惊讶的事实。
我问她,“为什么会不顾自己安危保护弟弟?”
她的答案不是“因为不舍得弟弟受伤”,而是“因为只有这样,妈妈才会喜欢我”。 坐在一旁的小悠母亲泪如泉涌,父亲扭头看窗外,声音也哽咽了。
第二次咨询,依然是小悠在细诉过往的种种悲伤经历,她的父母在一旁沉默不语,但在女儿说得动情时,他们会默默地流泪。
第三次咨询,小悠缺席,父母沉默不语的局面也终于被打破。夫妻俩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小悠所说的那些事,多数都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发生的,而且事实与现实有很大的偏差。也就是说,小悠在描述自己被父母伤害的过程中,加上了很多自己想象的画面,而且那些情形多与暴力相关。小悠的父母认真地回想了多次,都认为前不久她替弟弟挨了父亲砸过来的椅子那件事,其实根本没有发生过。“儿子很听话,要打我们也只会打小悠。当然,我对她态度可能粗暴了点儿,但小悠上小学后,我就没打过她。”父亲说。
我很惊讶,但我更惊讶的是:如果小悠说得太夸张甚至有编造的成分,那她的父母为什么没有在她描述时辩解或澄清?小悠的母亲一脸为难,说:“医生说她病了,千万要顺着她,要让她释放出来……”
父亲的理由也如出一辙。看着这对父母细数自己对女儿有多好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个家庭的孩子出了问题,但夫妻更有问题。夫妻俩感情不好,还拿孩子出气。然后孩子生病了,父母还在埋怨孩子乱讲话。小悠的父母感情常年不和,父亲在外挣钱养家,觉得自己是大爷,妻子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功臣。两人在一起时间很少,但一见面就吵架,大打出手的戏码也偶有上演,但他们说很少打小悠。“最近两年她身体很不好,三天两头生病,我对她比对弟弟还好!”小悠的母亲说。
喜欢装病的孩子
不过,除去否定了女儿描述的那些暴力情景,小悠的父母在接受咨询后,还是对他们曾经在抚育孩子过程中呈现的诸多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后悔与自责。
那天,我离开咨询室时已经很晚了,和咨询室的另一位同事踏着月色走上回家的路,她突然问小悠怎么没来咨询?我很惊讶,她怎么会对小悠印象如此深刻?她说:“能不深刻吗?这姑娘太可爱了!大方热情、楚楚可怜,真让人喜欢!”
我没有再追问下去,但内心被猛烈撞击了一下。原来小悠在咨询室外竟然如此受欢迎,这与她在我(她父母)面前表现的那个很受伤、不能自拔的样子截然相反。
第四次咨询时,我建议小悠去医院再做一次检查,因为我需要医生对她自身抑郁恢复情况的测评。测评结果不出所料,小悠已经恢复了健康。在我恭喜小悠的时候,她激动地抓着我的手说:“不!我根本没好!我的健康都是装出来的。我还有病!”
“小悠,告诉我,是不是你觉得只要还继续有病,父母就会像现在这样重视你、关注你、继续爱你对吗?”我看着她的眼睛缓缓地问道。她的大镜框也无法阻挡喷涌而出的泪水。
孩子是脆弱的,也是最容易成为家庭问题的替罪羊。在渐渐普及这方面的理念之后,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古训:“养不教,父之过。”很多人如小悠父母,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和后悔,那这个孩子可能就从家里原来的问题承担者的最下游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最上游的权利—父母无尽的照顾、呵护和爱。所以,对于曾经在家庭中因为乖巧听话而被忽视的小悠,一跃成为家庭中备受宠爱的中心后,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会让小悠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隐隐担忧这份爱什么时候会离她而去。
换句话说,如果生病可以让父母继续爱自己,那生病自然就成为孩子获取父母之爱的工具。
小悠父亲曾用打骂的方式控制家人和孩子,小悠现在用生病的方式控制父亲。这是一种家庭系统的动力,此消彼长。但无论控制的工具掌握在哪一端,家庭的悲剧总会轮番上演,而被控制的另一端总会陷入痛苦,无论是身体的痛苦,还是心理的折磨。
在这场角色变换的游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每个人只能安于其位,且要认识到都是系统中动力的推动者,不在情绪的驱使下走极端,才能保持另一端的平衡,家庭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用“直接表达”代替“少说多做”
如果你的家庭情况和小悠的家庭相似,除了建议你寻找一位合适的家庭治疗师以外,还可以参考我给小悠的家庭提出的建议:
1.直接而充满爱意的沟通。中国家庭习惯于少说多做,这样的背景下,总是会让家庭成员间产生很多误会。尤其是对于敏感的正在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来说,也许母亲对弟弟的关注,只是因为弟弟身体不好和年纪小,但在女儿眼里,也会由小事的不满自然反映出“我不如弟弟讨母亲喜欢”这样的信念,从而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演绎更多的故事和感受。而母亲的沉默和付出,不仅让父亲觉得她冷漠,也会让孩子以为母亲真的不爱自己。父母和子女都误解对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以“直接表达”代替传统思维里的“少说多做”,是所有中国人在家庭中必须发展的技能。
2.学会适可而止的关注。如果每个人在家庭中将注意力都回归到自己身上,而不以自己为工具去讨爱,那能量也就能平衡而自然地流动。但如果你的家庭成员喜欢以此相要挟讨爱,你也应该在不断地表达爱意的沟通基础上,适当地收回过多关注。因为人性都是相通的,当一个人知道要挟是可以起效的,那这就是最低价的获得爱的工具,如果我们配合了对方的演出,对于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也不会起到好作用。爱和约束,其实是需要并驾齐驱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如何一手创造了自己的命运时,千万要记得:你的态度也参与了他命运的创造。每家都有某个难以言说的苦痛,而制造参与和承担这份苦痛的,永远不可能是家庭里的某一个人。只要“我”在这个系统中,“我”的所言所行就已经参与了结果的取向。
是爱的流动平衡,还是恨的暗流汹涌,这个开关,父母要一直掌握。因为只有这样,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时,他才懂得如何去獲得与掌握这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