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下解读《论语》中孔子的生态理念

2018-11-09 11:22齐晓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态理念十九大论语

齐晓琪

摘要:《论语》是先秦的经典书籍之一,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态理念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生态理念有“仁”爱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乐山乐水等。这些都与“十九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十九大;《论语》;孔子;生态理念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45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154—0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隆重召开,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回顾了过去,也展望了未来。而且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还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在日益恶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已经不是习近平首次提出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了。习近平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要保护环境,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生态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一、共建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仁”爱自然

“十九大”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人类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学会如何认识自然,学会怎样适应自然的变化,顺应自然规律,达到自身与外物、内心环境相和谐。而这与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相契合的,因为孔子所讲的“仁爱”,不仅要“爱人”,也要爱一切有生命的“物”。

孔子自己当然也是一样,除了“爱人”之外,也珍惜和爱护身边的“物”。“物”即指“万物”,落实到具体指的是动植物。要珍惜、爱护万物,首先要钟情于万物,还要了解万物,进而才能爱万物。因此孔子自己也是很钟情万物的,同时也非常了解万物。孔子授课的地点就体现了他对植物的热爱,他在自家的院落中筑了一个土坛,坛前栽了银杏树,孔子就在银杏树下领着同学们边弹琴便讲课,这就是中国文化史非常有名的一个典故——杏坛设教。银杏树的果实叫“白果”,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这“白果”也预示着孔子的弟子满天下。选择在银杏树下授课,除了孔子的授课方式比较自由、开放之外,当然也表明了孔子对植物的热爱。

生活中有一些比较难认的植物,孔子都认得。汉代刘向的《说苑·辨物》篇记载:“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楚昭王渡江的时候,从水中捞到了一个奇怪的红色圆球,不知是什么,就派使者到鲁国来请教大学问家孔子。孔子听了使者的描述后说:“这叫萍实,是一种水草的果实,可以剖开食用。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是吉祥之物啊!”使者回去报告楚昭王,楚昭王就把它切开吃了,觉得味道不错。后人遂以“萍实”为吉祥之物。萍实,是睡莲科的水生浮叶植物“芡”。芡的果实近圆形,紫红色,有小刺,形似鸡头,可漂于水面,叫芡实,俗称鸡头米,可以食用,也是一味健脾益肾的中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到讽刺方法。近,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孔子认为应该通过学习《诗经》多识草木鸟兽。《诗经》是孔子整理的,里面记载了很多种类的草木鸟兽,其中属于动物的分别是:鸟名43种,兽名40种,虫名37种,鱼16种,共136种。属于植物的分别是:蔬菜38种,谷物24种,药物17种,花果15种,树木43种,共137种。动植物加起来一共是273种,其中还记载了许多动植物的别名异称。因此,孔子在整理的过程当中也习得了很多动植物的名称。其中,《关雎》被孔子认为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荇菜”这种植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荇菜是属于浅水性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似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长。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去多识草木鸟兽,可以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同时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变得纯净而丰富。在多识草木鸟兽的过程当中,人还可以了解到自然的一些规律,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不仅仅只有人,还有很多其他的物种,而这也恰恰符合孔子“仁爱”的思想。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并不是要人们单纯地记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而是在认识、了解的过程当中对其他物种有一种同情和爱护之心。通过亲近这些自然生命,可以使人“广大其心,导达其人”,从而把人们的同情心与人的感受等扩展到整个自然中去。

孔子对“物”,对大自然的“仁爱”还体现在“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不射归巢的鸟。不用大绳钓鱼,不射歸巢的鸟,都是为了保护那些还未长大的小鱼小鸟,这都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这与我们今天实行的休渔、休牧、封山育林等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以“仁爱”待自然,既能有效地利用自然又能有效地保护自然,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

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敬畏天命与鬼神、天人合一、肯定自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与孔子的敬畏天命、天人合一、肯定自然的生态理念是一致的。孔子是没有迷信思想的,因为他治学严谨。因此,孔子不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但是孔子却是敬畏天命的。

杨伯峻先生曾经做过统计,《论语》中除去“天下”、“天子”、“天道”之类,单说“天”字,共十八次。这十八次中,孔子自己说“天”的共十二次半。孔子说到的“天”共有三个含义。首先,是自然之天。如:“巍巍乎唯天为大”(《论语·泰伯》)。其次,是主宰或命运之天。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三,是义理之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论语》中,是没有给“天”下一个定义的。但从这些记载可以得知,孔子口中的“天”应该指的是自然中的生态之天。

关于“命”,孔子共讲了五次半,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天命”讲了三次,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似乎是个宿命论者。但其实在春秋时期,那个生产力与文化相对落后的时代,有些事是具有偶然性的,而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偶然性的。因此,只能把这些偶然发生的事情都归之于“天”、“命”。

孔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并不会把自己不知道的事都归咎于“天”“命”,而是提倡要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知道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孔子才会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因此对待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应该多听多看,而不应该盲目地归为“天”与“命”。

对于“天命”,孔子是存有敬畏态度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因为不懂得天命而不怕它,而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所以,孔子对待“天命”是敬畏而不消极的。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天人合一”是相仿的。“天人合一”的落脚点还是在“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论语》中的思想,其中有一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于自然与人事的充分肯定,对鬼神敬而远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这样就可以说是智了。”孔子将鬼神与人事明确地区分,积极地引导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事上。孔子认为,鬼神是属于“天道”的范畴,而与“人道”有关的事,才是人们应该去关注的范畴。对待鬼神,我们要持恭敬的态度,不能太过于亲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的尺度要把握好,不可太亲近却又要保持恭敬,其实这个尺度就是要守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孔子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能请别人代理的。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就是恭敬而守礼的,所以才“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孔子把鬼神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力量转变为已经逝去的祖先,又把祭祀的对象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文明的创造者,也充分彰显了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活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季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从《论语》中这一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十分理性的。

在敬畏天命、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肯定自然。孔子曾明确地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是一样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轮回、万物滋生、日月阴晴、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夏雨冬雪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不需要天来说些什么。

两千多年前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佛教”尚未传人中国,所以那个年代的人还不知道“放生”“杀生”所谓何。当然,更加不知道要保护环境,要尊重自然,肯定自然。但孔子的思想却很超前,与今天的环保主义是基本一致的,这也凸显了孔子的睿智和先见。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乐山乐水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聪明人乐于水,仁德之人乐于山。聪明人喜爱动,仁德之人喜欢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之人长寿。这也就是孔子认为的“乐山乐水”,“乐”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高兴、快乐的心态。当一个人寄情于山水的时候,他可以忘却很多烦恼,在自己觉得快乐的同时,觉得山水、大自然都跟人类一样,也是快樂的,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会说“乐山乐水”。也正是如此,孔子才会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正体现了孔子的心态,用功便忘记了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在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闲谈中也表达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點。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孔子最后说“吾与点也”,这跟孔子平常经常醉心于山水是分不开的。他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的快乐,在草长莺飞时,在山水间吹吹风,唱唱歌,这是人生至高的快乐啊!因此,孔子才会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人类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上快乐,也让大自然感受到人类对它是珍惜的,而不是想要主宰它。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孔子的“仁”爱自然,敬畏天命与鬼神,天命合一,肯定自然以及乐山乐水,都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发展。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哲人,但他更是一位喜欢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圣人。他的生态理念,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的生态发展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生态理念十九大论语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