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旗 万永勇 汪行舟
1974年,从赣南卫生学校(赣南医学院前身)毕业的肖卿福扎根山区47年,在麻风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默默坚守,用“红医精神”为麻风病人点亮生命之光,成为“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赣南医学院1991级学生、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生万少华2009年组建“万少华团队”,连续9年上门免费义务救助39名在抗战时期日军细菌战中感染炭疽菌的烂脚老人,他以大爱仁心抚慰民族伤痛,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并荣获 “时代楷模”“全国健康卫士”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们的这份责任担当,这种执着坚定,正是赣南医学院致力弘扬 “红医精神”的完美传承,成为新时代学子们的榜样力量。
长期以来,赣南医学院立足革命老区,激活红色基因,且提炼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创建医药卫生事业伟大实践中铸造的“红医精神”。学校将红医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力传承与弘扬红医精神,独特的育人氛围日渐浓厚,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凝练红医精神内涵 确立育人理念
置身位于赣南医学院综合楼内、国内首家关于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专题性博物馆——紅色卫生史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段革命前辈在枪林弹雨中艰苦奋斗,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救死扶伤的峥嵘岁月。该博物馆共展出各类苏区卫生史图片和文物展品1500余件,主要介绍了中央苏区医疗卫生机构、战场救治、药材生产与供应、卫生法规、医学卫生教育、卫生科普、医药研究等内容,生动再现了苏区红色卫生的发展轨迹和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成为传承与弘扬红医精神的重要阵地。
“随着中央苏区和红军部队的日益壮大,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革命家:贺诚、傅连璋、陈志方、刘兴元……在缺医少药且流行病传播严重的穷乡僻壤,他们从未想过放弃。他们尽己所能,全力救治伤病员;身先士卒,深入群众,开展防疫工作;冒着危险采购药品,进山采药……也正因他们发扬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红医精神,才得到百姓的认可,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展台前,临床专业大二学生郭良用铿锵有力的语调,充满深情地向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讲解中央苏区那些可歌可泣的红色卫生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参观中央苏区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已成为我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赣南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钟继润介绍说。为了更好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学校组织力量不断挖掘和研究红色卫生历史,加强“红色卫生文化研究资料库”建设。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出版了《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中央苏区医学教育资料汇编》等苏区卫生研究丛书,编写了《峥嵘岁月:苏区红色医生的珍贵回忆》等校本特色教材。这些都有助于凝练红医精神内涵,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红医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质,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又被赋予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新的时代内涵。”钟部长阐述了红医精神的起源。
红医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红医精神主要内涵有:生命至上、一心救护的人本精神,坚定信仰、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自力更生、博极医源的探索精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阐述了红医精神的主要内涵。如今,红医精神已成为赣南医学院校园文化之魂,学生在红医精神的熏染下,自觉地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与服务基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
构筑育人全格局 让红医精神内化于心
“学习了《红色卫生》校本课程,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真切地感受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决心。我要以贺诚、傅连璋等先辈为楷模,履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一节思想政治课上,2016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刘寅表达了自己在学习“红色卫生”校本课程后的感想和决心。
为了积极推进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增强红医精神的感召力,赣南医学院充分利用好思政课教学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制定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教学实施方案》,在各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红医精神;开设“红色卫生”校本课程,编著体现红医精神的特色校本教材;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红医精神“入脑”。
此外,学校把红医精神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红医精神的吸引力。3月30日,第26期“赣医人的故事”在学校礼堂开讲,主讲人是学校1991级校友、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生万少华。万少华回忆了自己在赣南医学院学习的生活,讲述了毕业后从事医学的历程,特别是带领医师组建“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队”上门免费义务救助烂脚老人的故事。他们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践行红医精神,为大众传递希望和温暖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在座的学弟学妹。万少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了求学、发展路上的酸甜苦辣,更为赣南医学院学子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经常举行这样的“人文论坛”,定期邀请老红军、医界楷模、专家学者等,为学生作红医精神、革命传统等方面的讲座,促进学生丰富思想,深入领会红医精神。
学校还建立红色班级——“红医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校园营造学习红医精神、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班风学风建设;利用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红医故事会”以及“红色卫生文化微电影展播周”等系列活动。另外,学校还将红医精神与专业素养相结合,规范学术研讨式实践教学,开展以弘扬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并纳入课程学分。
为了积极推动红医精神教育同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增强红医精神的时代感与吸引力,赣南医学院借助微博、微信、QQ等,精心开辟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课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1年开通教学博客的基础上,建设了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红色卫生文化数字网络平台,开展“红医精神引领我成长”等宣教活动,实现红医资源共享。
赣南医学院通过营造以红医精神育人的良好氛围,创设突出红医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对红医精神耳濡目染,内化于心,为最终形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实践运用—情感内化—素质提高”的育人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夯实实践之基 让红医精神落地生根
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键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为此学校深入开展红医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红医精神的渗透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瑞金“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等革命圣地,深入感受红医精神。此外,大力開展红色卫生资源调查、红医精神宣讲、红医后代访谈、农村医疗状况调查、赤脚医生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杨医生真是个好医生啊!我很感谢他。”躺在宁都县肖田乡卫生院病床上的罗秋生是当地村民,他因为皮肤被大面积烧伤而住院。他嘴里的“杨医生”就是赣南医学院2010届医学订单生——杨鹏。每天,杨鹏都要给罗秋生治疗和换药,用双氧水去死皮、消毒、换药、换纱布、注射破伤风针、补充营养针……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但他耐心细致,从无怨言,从不喊累。两个月下来,罗秋生的病情明显好转,顺利出院了。杨鹏是赣南医学院和赣州市联合培养的农村医学订单定向毕业生中的一员,他的老家在于都,离肖田非常远。但杨鹏这个“外乡人”却扎根偏远山乡,凭着扎实的诊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获得了当地乡亲的交口称赞,也让红医精神得到切实的弘扬和传承。肖田卫生院的陈院长常常说:“医学类的学校就应该像赣南医学院这样,多培养杨鹏这样能扎根基层、技术扎实、医德高尚的好学生、好医生。”
2010年以来,赣南医学院借鉴为赣州市订单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工作实际,围绕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始探索层次更多、要求更高、面向更广的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培养工作。2015年7月,学校首届定向免费教育五年制医学生277人全部到协议单位报到,履约率和入编率均为100%,并产生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联动效应。
经过13年的探索与实践,赣南医学院红医精神思政教育模式取得了骄人成绩,教育实效明显增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连续多次荣获全国临床技能竞赛二三等奖;学校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10年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红色卫生研究的一面旗帜,赣南医学院正以创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学高校的自信与追求,自觉传承历史、造福当下、创造未来,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红医精神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