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定义“网红展”?

2018-11-09 05:04:04黑麦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黑麦

从去年开始,有一种“艺术”展览开始在多个城市登陆,展览中并没有“令人仰慕的高贵传统艺术”,也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作品”,它的呈现,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场景罗列,有人把它称作“造梦场”,有人觉得那不过是“另一种影楼照”,更有人认为那是一种对于传统艺术展的挑衅。

去年夏天,日本多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的首个展览“花舞森林”落户于佩斯北京画廊。这个创立于2001年的团体囊括了艺术家、计算机工程师、建筑师、CG动画师、应用设计师甚至数学家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是以多媒体机构的身份亮相于艺术现场的。然而这一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从艺术家到多媒体、设计师,人们对于互动装置的诉求与关系似乎也一直发生着变化——“由远至近”。直到不久前“网红展”这一概念突然出现,让TeamLab的作品似乎也得到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花舞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实则是一个全包裹式的投影体验,360度的光影覆盖造成了它的沉浸式体验。展出的内容实则是15个“视频”,是电脑程序打造出的梦幻虚拟花海,观众的一举一动——无论是近距离的凝视、伸手触摸还是踩踏花朵——都会影响花的诞生、绽放乃至凋谢枯萎。

TeamLab Kids主席松本明耐先生说,自己的孩子虽然很小,却对手机屏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觉得年轻一代对于视频和影像有着天生的敏感。他认为TeamLab本身没有过于高超的科技含量,只是把一个梦幻的主题搬到了现实。

凯思·马格鲁德为冰淇淋博物馆设计的巨型棒冰雕塑

这一自然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多年前法国乐队Mickey 3D的作品《呼吸》(Respire),音乐录音由法国工作室Amazing Digital Studio制作,影片讲述的是未来世界自然植物渐渐消失,儿童只能在模拟的游乐园中体验伪造的森林场景。松本明耐说:“展览中的花瓣会消散,它象征着人类介入自然生态导致动物灭绝。然而在这个大型的自拍现场,多数人只顾着惊叹它的美,却完全感受不到这层含义。”

从去年5月末开始,关于TeamLab展的自拍及视屏便出现在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和微博中,一年后,团队旗下的TeamLab Kids、《彩绘城镇》等作品也开始陆续出现在其他城市。一时间,这个展览竟成为中国商业地产最为青睐的产品,除了能提供视觉体验,为商业区吸引人流似乎已成为它在中国的最大功能。

松本明耐强调它的体验性,在他看来,虚拟现实早已成为一种实现与未来科技达成联系的手段,而“拍照好看”从来都不是TeamLab的目的。

沉浸式(Immersive)并非一个新流行的概念,在过去的艺术性展览中,临场感和互动性有着更广泛的含义。然而,这一概念也在被“偷换概念”,从某种角度讲,沉浸越来越轻淡,当然,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原本的那些感官刺激,也在众多的形态复制中变得平淡无奇。

第一波“网红展”诞生于美国,它的背景来源于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文化观念及时记录。在这一批展览中,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被认为是这一理念最初的实践者,在这个展览内,没有任何历史和产品的介绍,只有大量可供自拍的大型甜品装置,如彩虹糖泳池、巨型棒冰等,至今50万人次的门票销量,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形态展览的异军突起。它的创作者马耶利斯·邦恩(Maryellis Bunn)曾在Facebook、Instagram以及时代集团效力,今年只有26岁的她坦言,自己也爱自拍,而冰淇淋只是一个随便的想法,她所创造的是很多人梦境中可能出现的东西,那些被放大的甜品,没准能让很多人回想起第一次去逛超市买甜品吃时的兴奋(应该是上世纪的事了)。

冰淇淋博物馆始于纽约曼哈顿,2016年初展时并没有想象中火爆,次年当展览巡游到洛杉矶时,这些奇异的糖果马上和千禧年观众达成一种默契,加州的年輕人似乎赋予了这个展览更多的年轻含义。于是,一大批明星也成为展览的宾客,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JayZ、水果姐(Katy Perry)、金·卡戴珊都曾携家带友来此参观。

参观“网红展”的观众不需做任何功课,这种轻松感或许让人感受到《娱乐至死》中“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从另一方面讲,这种易于复制的展览套路已经逐渐脱离了邦恩的最初想法,那些巨大的装置、反复使用的霓虹灯、镜面,甚至投影、VR,似乎也在固化着年轻人的“套路式思维”,使这种刚刚兴起的亚文展化坠入到一种“奥威尔式”的体验里。这类适合拍照的“网红展”与所谓的“沉浸式”艺术展览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的内容也是以雕塑和互动装置为主,却并非展览的主体,或者说,缺乏支撑内容的艺术概念。

不过,那些手机镜头似乎并不在乎这些。随后,蛋屋(the Egg House)、无穷镜室(Infinity Mirror Room)、茶坊(Room for Tea)等一系列展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例如“蛋屋”将城市居民比喻成鸡蛋,用戏谑的手法描述城中“蛋民”的生活经历;“茶坊”则将是亚洲茶文化用一种年轻且浅显的视觉符号呈现。

当然也有人不屑于和网红展混为一谈,英国前卫艺术家大卫·史瑞格(David Shrigley)便是其中一人,这位常以极具讽刺幽默感的线条画著称的艺术家正在以“乱了乱了”(Lose Your Mind)为题开启他的巡回展览,在他看来,那400幅《无题画作》和充气装置《真赞》作品只是用来看清世界的艺术摆件,然而这位艺术家也像大多数网红展策展人一样偏爱粉色,2014年,他的餐厅速写(Sketch)被装修成粉色,而其余的空间也因其造型独特而成为英国时髦青年必去的打卡餐厅。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否在极力避免,一些吸引眼球的场所和装置都会被卷入“网红”的大潮中,毕竟给出网红定义的是手握自拍杆的“ins”或微信用户。

不久前在北京落地的“棉花糖与白日梦”已经成功地复制到了上海。李梦雨是展览的创始人之一,她曾经在纽约参与过类似的项目,2017年,她在上博物馆研究课时突然听到主讲老师说道:传统的艺术馆正在流失人群,有些年轻人正在开始在一种“快闪”的展览上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读艺术教育的她很快便开始了新的构想——做一场“快闪”展览,于是她找到了哥大和纽约视觉艺术大学的谢梦和白雅馨策划起这场与“年轻人的梦境和精神庇护所”有关的展览。

在“棉”的空间里,20岁到30岁的参观者是主导人群,他们大多穿着入流的服装,举着自拍杆或是带着摄影师有备而来。在这里,每个人都似乎可以享受到如同“时尚杂志拍摄明星”一样的场景,在这里,他们可以摆出各式的姿势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如同“ins”用户给出的评价如出一辙——“平民化”“公共艺术”,那些曾被一些特定人群专属的拍摄环境,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方式,似乎每个人都能上传一张与名人无异的相片了。

网红展涌现出的大量的照片出现在社交网络上,构成了一种对于“当下”主题的追逐与默许。从社交媒体上看,年轻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或许等不到它被沉淀成传统艺术(Fine Art)的那一天,或许那些文化也不会被完整地输出,于是年轻人索性打破常规,将这种跨国家、种族的体验、生活符号、文化标签,演变成一场供人娱乐的“快艺术”。

一些“正经”的展览似乎也在以这种方式吸纳观众,不久前在北京落地的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展览也被到场的观众称为“网红展”,芝加哥美术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正在公映的“Hairy Who”便以这种姿态云集了林恩(Cheryl Lynn)、纽特(Jim Nutt)等现代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芝加哥曾被誉为“颠覆传统的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孵化器”,这些艺术家被统称为意象主义者,而“Hairy Who”这一主题让人清晰地触碰到那些虚假的臆像。

两届NBA全明星球员、两届NBA篮板王“庄神”德拉蒙德在上海“NBA冠军主题展”现场

另一个搭上“网红元素”的例子则是NBA的官方展览,这一展览目前也刚刚登陆上海,它呈现了这一运动的历届冠军王朝和令球迷們难以忘怀的历史画面和永恒瞬间。展厅里除了360度可变速观赛体验的AR战术板;亲临NBA现场的VR观影厅外,频繁出现在现场的踪迹捕捉与AI智能分析,更为现场球迷赋予动画特效,并且生成个人独有的短视频。

两届NBA全明星球员、两届NBA篮板王“庄神”德拉蒙德也曾经抵达现场,他曾站在一个可供游览者自拍的霓虹灯镜面房间中运球,不时透过镜子来观察着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在他看来,这些前所未见的动态效果确实给篮球赛事带来了一种丰富的感受。篮球运动员孙悦也曾经光临现场,当他走过飞人乔丹1比1的雕塑时,也会自然地掏出手机自拍。或许,“同框”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观看展览的最大动力。

当然,在世界各地接连上演的各类“网红展”中,主题与内容也参差不齐,有人抱怨自拍,也有人会抱怨内容的缺失。的确,无论在加州或是北京、巴黎或是东京,随着屏幕长大的一代,似乎有着更多的共鸣,那些沉重的文化让他们无法消化更多,在碎片和影像的时代,这种新的阅读展览或许在成为一种模式,虽然不少“网红展”的策展人都认为这一形式或许只会流行几年,然而它所带来的展览阅读语言,或许提供了一个“社交媒体笼罩下的社会样本”。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可爱的艺术罐
儿童绘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雕塑(2000年4期)2000-06-24 01: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