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云
独白:我非常热爱语文学习,无论是国文的海洋还是考试的大坑。我曾在大学先修文学写作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多次参加“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并获一、二等奖,还获得了2016~2017年度南都杯中小学非虚构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爱好:看书、运动、数学、物理
目标高校&专业:清华大学/数学or物理
如果说高一高二的学习是在打基础,那么高三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阅读,都能帮我找到答题思路。进入高三后,我深感语文学习需要更系统化、套路化。
举例来说,病句题、论述文和实用类的选择题需要总结错因和训练题感;小说散文要认真研读标答并分析“通解”;诗歌要先会翻译;文言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要依靠由一而众的发散式积累;作文的立意结构和素材积累是两个值得下功夫的地方……经过不断摸索,我发现语文学习也有捷径,这条捷径便是总结和反思。
神助攻之画线打钩法
对于所有实用类文本,筛选与概括信息都是阅读的重点。在人物传记题中,常有对传主的事迹、形象、性格、人格魅力、取得成就的原因等方面的考查。作答这类题时,固然有大神可以完美重构传主人生,感同身受、洞察万物地剖析,进而提炼为答题卷上数行书。可我还是习惯使用稳妥而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做快速阅读时。
此类题的失分不外乎两个原因:缺漏要点或词不达意。
对于前者,参考书给出的对策是“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联系人物成长经历而感悟人物心路历程,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但实际上在快速阅读中并不十分适用。此处隆重推出我的独门秘诀——画线打钩法,简单有效。
第一步,看题目确定考查方向以及是否有时空类(段落)限制,譬如2016全国卷III“从《日知录》成书过程看……”;
第二步,通读全文,画出相关信息,一边读一边粗略归类;
第三步,仔细读完全篇后重新从第一处画线开始总结(升华)传主的事迹、形象、成功原因。每总结一处便在线旁打钩,合并后文中重复的点,直到每处画线总结完毕。
这个过程熟练后可以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如果时间紧,我会在分点作答的同时进行总结,毕竟分点多总比漏答好。运用这一方法尤其注意:不可略过看似次要的边角料。不可略过记叙性、引用等非评价性文段。
譬如2015全国卷II《将军赋采薇》“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请结合材料分析内在原因”的答案中有一条源于传主远征前给夫人写的绝命家书,并概括为“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这一点我就因对传主“将军”“爱国”这些特质的主观认定,而将其看作“边角料”,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
换位思考,拉近距离
有时我们的回答牛头不对马嘴,并非只因为“词穷”,或许还因为我们难以从一段没有明显评价性的叙述中辨认出那个精确的形象、性格特点。此处再推荐一个我的解题小窍门:换位思考、拉近距离。这里并非是让我们换位到传主那儿来“感同身受”,而是将传主换作我们身边的人。试想倘若传主是我的爸妈,那他/她这样说/做我会有何感受?
譬如一篇以欧阳自远为传主的文章,“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欧阳自远对中学老师的记忆,有何作用?”。文章中有“数学老师左大元讲解到高兴时,眼睛微闭,怡然自得,写起板书来行云流水,十分好看……”如果想象成是我爸在跟我侃侃而谈,那便不难总结出“欧阳自远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中学老师对欧阳自远的影响之深”等得分点了。
最是“套路”得人心
在总结出答题套路之后,我做阅读题的速度比之前快了大概5分钟。相信若是坚持总结反思,有朝一日我就能“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审视考试题”,那就登峰造极了。
牢牢把握四个中心
四个中心乃传主、主题、文本、读者。很多情况下前两个可以合并考虑。这四个中心几乎能帮我们解决所有作用类、分析鉴赏类、评价探究类问题。
细节描写作用
答题方向: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立体化、真实可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明确;体现传记的史实性与真实性,增强表现力;符合讀者心理需要。
映衬(正衬、反衬)作用
答题方向:从侧面表现传主;由点及面,通过群像揭示除传主外更深的主题;完善补充内容和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过渡、照应);增强文章文学色彩说服力感染力;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
探讨传记文本特色
答题方向:对传主形象的刻画;主旨角度;读者角度。譬如2016黑龙江调研《叶笃正:呼风唤雨,气象之侠》“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视角独特,从侠客的角度刻画叶笃正这位气象科学家。作者这样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为三点“写叶笃正喜欢武侠小说,多方面刻画人物,使形象更丰满真实(传主);引导读者学习叶笃正‘笃行忠正的侠客智慧和胸襟(主旨);拉近读者与科学家的距离,引发阅读兴趣(读者)”。
事实上,这四中心是作者写作时考虑的重点,也是命题人喜欢考查的焦点。只要抓紧这四中心作答,至少能做到条理清晰、酷似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