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液静脉输注降温法治疗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效果观察

2018-11-09 10:54王洋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性疾病中性降温

王洋

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的机体体温调节中出现功能障碍,汗腺功能发生衰竭,引起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全身代谢失常综合征[1]。按照急性热损伤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急性热损伤性疾病、轻症急性热损伤性疾病以及重症急性热损伤性疾病(包括热衰竭、热射病以及热痉挛)。临床若不能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急救有效的救治或救治方法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2]。本文就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的急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作进一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盲选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两组。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2.60±2.12)岁;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22.91±1.9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头颅CT、血气分析、心电图、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胸片等多项基础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降温救治,方法为:调节室内温度以辅助降温,给予患者冰水或凉水擦浴,可将冰袋放置于颈部、腋下以及腹股沟部位,同时给予吸氧、肾上腺皮质激素、氯丙嗪等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降温救治的基础上给予冷液静脉输注降温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将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氯化钠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林格氏溶液等放置于冰箱中冷藏,冰箱温度调至4℃后备用。救治时,从冰箱中取后用棉套包裹,静脉滴注,输注速度为60滴/min,低温液体总量为750~1 000 mL。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症状恢复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SDS评分≥50分可判定为焦虑、抑郁状态,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越严重[2-3]。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采用荧光定量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恢复,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其呼吸、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有所恢复,体温下降低于39℃,其呼吸、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仍未恢复,高热未消退,其呼吸、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均无明显改变,仍需后续救治,或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hs-CRP水平、心理状况及症状恢复时间用(±s)表示,t检验;临床治疗效果以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1) hs-CRP水平/(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17.2±5.8 5.3±4.1 64.2±8.7 21.1±10.3对照组 32 17.4±5.2 9.5±4.3 64.1±8.5 40.2±8.1 t值 0.145 3.999 0.047 8.246 P值 0.442 0.000 0.482 0.000

2.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症状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SAS/分 SDS/分 症状恢复时间/h观察组 32 32.1±1.4 29.2±0.3 5.1±0.7对照组 32 37.8±2.5 33.5±1.7 11.3±1.2 t值 11.253 14.901 25.246 P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是一种夏季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机体热量过多且难以散出体外,导致体温升高引发机体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若不能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引起出现意识障碍、脑水肿、脑缺氧、脑缺血等一系列严重的不良症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4]。此外,重症急性热损伤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5]。急性热损伤性疾病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hs-CR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实验室指标均会显著升高[6]。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由于代谢性酸中毒、缺血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影响,可造成急性肾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7]。此外,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由于肿瘤坏死因子(TNF)、IL-13、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等介质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而产生瀑布样级联反应,导致高温对机体器官功能的损害更加严重,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8]。有研究资料显示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70%[9]。因此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对降低体温,改善症状有重要有意义。有研究表明[10],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持续的冷液输注降温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核心体温,减轻中枢神经损伤,控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治疗重症热射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有显著疗效。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易出现高渗性脱水现象,先给予其快滴葡萄糖溶液,后给予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有利于减轻脑细胞缺水所致的脑部功能损伤。此外由于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常出现CK增高,因此对伴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冷处理治疗,可避免过量补钾、补钠造成的不良反应。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hs-CRP水平以及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症状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可见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冷液静脉输液降温处理,患者的不良心理明显改善,其炎性指标均显著下降,高热症状明显缓解。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5.00%,表明冷液静脉输注在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在常规降温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患者冷液输注降温处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温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性疾病中性降温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动物降温有妙招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小老鼠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