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珍珍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38
四肢骨折属于较为多见的骨科疾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但术后疼痛是骨折手术患者的常见症状,疼痛刺激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且术后需长期卧床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2]。如何有效减少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成了医护人员面临的新课题,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3]。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促使骨折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4]。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超前的护理模式,可预测潜在的护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5]。本研究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探讨其对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手术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的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7~76 岁,平均(48.5±10.3)岁;骨折部位:上肢23 例,下肢1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6~75岁,平均(47.9±9.5)岁;骨折部位:上肢 22例,下肢 1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②经CT和X线片确诊;③接受四肢骨折手术治疗;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②病理性及陈旧性骨折;③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④凝血系统疾病。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切口有无红肿和渗液,制定适宜的健康计划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①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责任医生、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预见性护理小组。②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护士详细了解其病情及心理状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责任医生、护士长共同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③预见性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因疼痛、行动不便、对手术的担心,易出现焦虑、恐惧、忧郁等情绪,而影响疾病转归。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实施心理疏通,耐心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避免心理因素对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④术后疼痛的预见性护理: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在术前即告知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术后疼痛的心理预期。术后加强对疼痛的观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疼痛程度较轻者,予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等措施缓解疼痛,同时指导患者学习转移疼痛的方法;对于疼痛程度较重者,按医嘱应用镇痛药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泵,协助其翻身,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以免引起或加重疼痛。⑤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患者术后常出现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术前对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指导患者预防及处理措施。如预防深静脉血栓可妥善固定、制动、抬高患肢以助于静脉回流,气压泵挤压患肢足部静脉,预防性使用抗凝、溶栓药物;预防肺部感染则需定时对病房实施消毒,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定时翻身拍背。
①术后疼痛[6]: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评分进行评定。VAS评分方法: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两端为0和10分端,分别表示无痛和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临床评定以10分为高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痛。②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便秘、压疮等。③生活质量[7]: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进行判定,共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分均为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72 h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24、72 h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术后24、72 h疼痛情况的比较[n(%)]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两组护理前SF-36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护理后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总体健康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活力 精神健康 躯体疼痛研究组(n=41)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对照组(n=41)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51.2±4.5 62.3±7.2 8.371 0.000 67.0±9.4 76.7±9.8 4.574 0.000 50.3±4.8 68.9±6.9 14.169 0.000 28.5±2.9 41.2±4.8 14.501 0.000 50.8±3.8 61.3±6.2 9.246 0.000 52.7±5.2 61.8±5.8 7.480 0.000 56.9±6.1 66.8±7.9 6.351 0.000 50.7±4.7 63.4±7.6 9.100 0.000 t护理前组间值P 护理前组间值t护理后组间值P 护理后组间值51.8±5.1 54.3±4.9 2.263 0.026 0.564 0.574 5.882 0.000 66.1±8.5 70.4±8.7 2.263 0.026 0.455 0.650 3.078 0.002 49.8±4.4 54.6±4.8 4.721 0.000 0.492 0.624 10.894 0.000 29.1±3.2 34.9±3.6 7.710 0.000 0.889 0.376 6.723 0.000 49.9±4.5 53.9±5.3 3.684 0.001 0.978 0.331 5.809 0.000 53.1±5.9 56.7±5.6 2.834 0.006 0.326 0.745 4.151 0.000 57.2±7.2 60.6±7.5 2.094 0.039 0.204 0.839 3.644 0.001 51.1±4.3 55.9±6.4 3.986 0.000 0.402 0.689 4.833 0.000
外科手术是四肢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创伤所致的疼痛及术后易发生疼痛、肢体肿胀、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8]。如何缓解四肢骨折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是目前骨科人员研究焦点之一[9]。
预见性护理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是护理人员应用自身专业知识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预料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0]。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较高要求,从而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1]。研究表明,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减少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从而提高手术疗效[12]。本研究对四肢骨折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从心理、术后疼痛护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预见性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其负性情绪、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3]。结果显示,两组术后72 h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术后24 h(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24、72 h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能明显减轻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促进后期康复[1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能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降低疾病的恶化率;此外,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模式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