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歌教学的方法

2018-11-07 11:42马翠凤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动作幼儿老师

马翠凤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96-02

新教材将音乐这一领域分得较细,有歌曲、音乐游戏、打击乐、舞蹈、音乐欣赏涉及的内容较多。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新歌教学的方法。

我们教过音乐的老师都有同感,在新授一首歌曲时,反复练唱,幼儿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然而,在倡导让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今天,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呢?这是我们老师需要解决的并且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一、新歌教学活动从动作开始

由动作开始的新歌教学活动,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动作开始或动作在前。它主要适用于这样一类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有动作性。

1.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游戏的时候,老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如《头发肩膀膝盖脚》老师先提出游戏方式:全体幼儿先把双手轻轻放在脸颊上,老师喊出身体某一部位的名称时,全体幼儿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双手移到这部位上去。老师以随意的顺序喊,有时快有时慢,以使幼儿感到紧张有趣。接着老师改用歌词中的顺序喊,并逐步加快,让幼儿逐步发现其中重复的规律。最后,老师改用歌唱的方式发出指令,让幼儿逐步熟悉歌曲的整体形象……

2.老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邀请并指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现。在老师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时,老师同时开始演唱或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如《毕业歌》,原歌词:第一部分“时间时间像飞鸟,嘀哒嘀哒向前跑,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第二部分“忘不了幼儿园的愉快欢笑,忘不了老师们的亲切教导”;第三部分“老师老师再见了,幼儿园幼儿园再见了,等我戴上红领巾,再向你们来问好”。老师可以邀请幼儿创造两种身体动作分别表现钟表秒针嘀哒运动的样子和钟摆锤敲正点时运动的样子(前者应该小而短并且比较轻快,后者应该大而长并且比较悠远)。接着老师演唱歌曲的曲调,第一,三部分唱得轻快,第二部分唱得深情,并同时邀请幼儿边倾听边根据音乐的性质自选合适的动作与自己的歌声相配。并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第一、三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并且是轻快活泼的,第二部分的曲调是不同的并且是深情的。再接着老师出示挂图,一边带领幼儿做动作,一边范唱歌曲……

3.对于有些词曲难度都比较大的歌曲,也可采用教师直接展示或将幼儿创编一套伴随歌词朗诵进行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并利用第一次活动,学习伴随动作进行歌词朗诵。再利用第二次活动,学习演唱歌曲和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

二、新歌教学由情境表演开始

适于从情境表演开始的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由教师或幼儿在现场做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由教师或幼儿利用木偶或其他功能类的教具、学具做情境表演,由教师在投影屏幕或电视屏幕上播放有关的情境表演。在以上各种方式中,首选的方式是各种现场的哑剧表演。现场哑剧表演的好处是:其一,表演者在时空方面与观赏者最为贴近,容易相互吸引和交流;其二,表演者离观赏者最近,便于观赏者注意和看清表演的细节;其三,表演者不需要为这类表演活动做太多的准备;其四,一般也不需要额外的经济投入。当然,其他各种方式适当穿插使用也可以丰富儿童的学习体验。另外,这种情境表演应该重点突出,表演动作要“点晴”、“出彩”,而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1.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现全部歌词内容,然后与幼儿讨论,共同按照歌词的结构框架编出歌词,再由教师边表演边带领幼儿学唱新歌。如《小花狗》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现全部歌词内容。一只小花狗→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蹲在大门口→做蹲下来的动作;两眼黑黝黝→做出看见食物很惊喜的样子;想吃肉骨头→先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再做吃下去的动作。老师先邀请幼儿猜想老师表演的是什么事情:是谁?它怎么了?后来它看见了什么?接着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组织歌词并带着前述的那些表演动作演唱给幼儿听。最后,老师邀请幼儿一起随歌声做动作……

2.教师邀请本班或其他班级的个别幼儿事先准备好一套表演,或教师临时邀请个别幼儿配合老师做一套表演。该表演象征性地表达了全部歌词内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词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教师边表演边带领幼儿学唱新歌(如《小小蛋儿把门开》)。老师请一位幼儿躲到一幅“蛋”的图画后面,并在其他幼儿看不见的情况下给该幼儿戴上一个小鸡的头饰。(图的中间有横向裂纹,上部可以打开,幼儿的头部可以露出来)。接着,老师告诉其他幼儿自己将去“敲门”,让幼儿猜想门开以后会有谁走出来。老师“敲门”,打开图的上部,戴小鸡头饰的幼儿将头部露出来;老师绕到图后将他领出来,并鼓励他用小鸡的叫声同其他小朋友问好。老师拥着扮演小鸡的幼儿演唱歌曲。老师重复上述程序,只是再次更换一位幼儿和一种卵生动物的头饰。如果幼儿年龄较大并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下一次活动中就可以请自愿者躲到“蛋”的后面,大家唱完歌后,自愿者出来做动作并发出叫声,让大家猜测他是谁。

3.老师一边表演一边与幼儿谈论表演的内容,以便使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利用自己的經验了解,理解和复述出新歌的歌词,最终自然地参与到歌唱中来。

三、新歌教学由故事讲述开始

适用于由故事讲述开始的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会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图片。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明确核心问题是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此,气氛趣味的渲染应该注意为理解和记忆服务,而不应喧宾夺主。

1.教师借助挂图或其他视觉形象讲故事。(如《迷路的小花鸭》)老师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棵柳树,柳树下有一只小花鸭,小花鸭正在伤心地哭)接着请幼儿猜想小花鸭为什么伤心地哭,最后,完整地讲述第一段歌词中的故事,告诉幼儿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它正在哭着叫它的妈妈。老师指着挂图,把第一段歌词所讲的故事清唱给幼儿听。老师邀请幼儿一起来猜想:后来是谁看见了小花鸭?它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想重新改编第二段歌词中的故事,并清唱给幼儿听。

2.老师与幼儿一起讲故事。与上一个例子相比,教师给幼儿让出了更大的自主参与的空间。(如《蝴蝶花》)教师出示挂图(图上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捕捉草地上停着的一只蝴蝶)。接着,老师指着挂图讲故事,要求幼儿观察,然后总结──这个小朋友看见草地上“有一只小小的花蝴蝶”、“轻轻地走过去想要捉住它”,可是一直走到蝴蝶跟前,蝴蝶也没有飞走。小朋友很奇怪,为什么蝴蝶不害怕我呢?老师请幼儿猜想:为什么蝴蝶不害怕?如果幼儿知道,老师就让幼儿揭出谜底。“哦!原来是一朵美丽的蝴蝶花!”如果幼儿不能猜出,老师就自己揭出谜底。老师采用了引导填充法,放慢速度,留出空间,让幼儿参与歌词编填。例如:老师说:“你看那边有一只小小的什么呀?”(等待幼儿填充“花蝴蝶”)如果幼儿只填出“蝴蝶”两个字,就告诉幼儿是“花蝴蝶”,然后再引导幼儿重新填一次。老师接着又说“我怎么样?”(等待幼儿填充“轻轻地走过去”),最后,老师配合哑剧表演动作清唱。

3.老师讲故事,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创编歌词,有时可以是教师提示多一些,类似上例:有时可以是幼儿创编得更自然一些。但要注意的是,给幼儿的自由越多,对教师即兴反应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果教师感觉自己即兴反应有困难,可以事先多考虑几种创编的可能性,也可以退回更类似填充的设计模式中去。

四、新歌教学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嗒嗒”的方式或是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教师建议幼儿发出的,有的时候是教师鼓励幼儿创造的。

1.把这个程序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步骤安排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的时候,适合于较小年龄幼儿,如乐曲《小乐器》,教师提供若干打击乐器,分别演奏它们,让幼儿一一倾听它们的声音和节奏。然后,鼓励幼儿用动作和噪音分别模仿它们的声音,老师用琴声给幼儿伴奏,逐步使幼儿能够唱出这些乐器的模仿声。老师不断鼓励幼儿想象各种“奇怪”的乐器可以发出“奇怪”的声音,如“叽咕叽咕”“科啦科啦”等。最后老师帮助幼儿把这些新发明的乐器的声音填到音乐中去唱着玩。

2.把这个程序作为对歌曲的新的表演处理,安排在比较靠后的部分,适合较大年龄的儿童,如大班下学期的乐曲《有只小燕子》。

3.这个程序还可以用来学习音型性的两声部合唱歌曲,如乐曲《欢乐颂》。

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可以先学习无意义音节构成的声部。然后,在幼儿演唱无意义音节声部时,教师轻轻范唱主要声部,待幼儿对主要声部逐步熟悉后,再交换,也可以请幼儿先学习主要声部,然后,在幼儿演唱主要声部时,教师轻轻将无意义音节的声部添加进来。

五、新歌教学由游戏开始

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都可以伴随着歌曲边玩边唱。这类跟游戏有关的新歌教学可以从游戏开始。

1.《丢手帕》老师教幼儿玩《丢手帕》的游戏。老师当丢手绢的人,并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自己清唱歌曲。然后幼儿轮流当丢手绢的人,老师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带领全体幼儿清唱歌曲。最后,大家一起轮流当丢手绢的人,每次改由丢手绢的人清唱前三句,其他人一起清唱最后两句。

2.《摇篮曲》我暑期班刚教过的歌曲。老师可以用手臂做摇篮,让小朋友睡在老师的手臂里,老师清唱歌曲。然后幼儿轮流做妈妈哄布娃娃睡觉,老师带领全体幼儿清唱歌曲,当孩子们演唱得不太好时,老师用游戏性的语言告诉大家,布娃娃还没有睡着呢,小朋友们再演唱一遍。最后,大家一起做妈妈,哄自己的布娃娃睡觉,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了歌曲。

由此可见,提高歌曲教学的游戏性本身是需要创造性的。教师首先需要破除不必要的束缚──即唱歌就是以学会歌曲和提高声乐技巧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就是以倾听、模仿、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活动,打开眼界,看看自然状态下的儿童是怎样学习唱歌的,想想自然状态下我们自己是怎样学习唱歌的,懂得唱歌是为了快乐,我们就会把自己曾经享受过的各种游戏快乐的因素添加到歌曲教学设计中来。当然,歌曲本身的游戏因素也是应当努力选择和挖掘的。如果歌曲比较一般,也可以尝试把歌曲稍稍改变一下。

六、新歌教学由直观形象设计开始

由直观形象设计开始的新歌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义对学习歌曲的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过去许多老师使用图片等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学习,但在使用时重点不突出,结果没有帮助幼儿,反而干扰了幼儿。这里重点强调这种方法的使用要点。

1.突出顺序性。

在《蹦蹦跳跳身体好》歌曲的教学中,幼儿的实际困难是“小白兔比赛跑,大黑熊爱摔跤,海豚顶着大皮球,逗得小鸭嘎嘎叫。”由于这些动物的先后顺序和它们的活动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的,因此按歌词中这些动物的顺序排列几张图片,比一张所有的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更有助于幼儿理解。

2.突出重点法。

在新歌《画妈妈》教学中,幼儿的实际困难是总会忘记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小蜡笔画呀画”,第二段的第一句是“好妈妈笑哈哈”,所以,老师在范唱前应该特别强调是用“小蜡笔”来画的妈妈,并在范唱第一段歌词时同时用黑暗颜色的笔来画出妈妈的脸。在范唱第二段前老师应将笔换成红色的。在唱“笑哈哈”时画出妈妈的嘴,在唱“胸前戴朵大红花”时在妈妈脸的斜下方画出一朵大红花。除此以外,在幼儿熟练掌握歌曲之前,老师最好每次开始唱第一段前都用拿笔的动作提示幼儿唱“小蜡笔画呀画”,在开始唱第二段前用指点图上妈妈的嘴巴的动作提示幼儿唱“好妈妈笑哈哈”。这种方式可称为突出重点法。

3.突出关系法。

在新歌《大馒头》教学中,对于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的幼儿来说,实际的困难是弄不清馒头、面粉、小麦和农民伯伯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教师提供的图画应该突出歌词中的这种内在关系。同时,教师在范唱和带领幼儿练习时,应该依次指点各个形象帮助幼儿记忆,直到幼儿能够自己想出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为止。这种方式可称为突出关系法。

4.突出结构法。

在新歌《毕业歌》的教学中,由于音乐的第一、第三部分相同而歌词不同,歌词的第二、三部分都提到了幼儿园和老师而先后顺序是颠倒的,所以,幼儿经常会唱着唱着就不知道自己唱到哪里去了,因此,老师可以画一张类似下面结构的图画。

第一行:红色 一只带有翅膀的闹钟,一位去上学的孩子

第二行:黄色 一群孩子,一位教师

第三行:红色 一位教师,一群孩子,一位戴红领巾行队礼的孩子

5.突出情节法。

如果新歌教学从故事讲述开始,则故事的情境主要靠教师的语言,动作来展现,如果新歌教学从直观形象设计开始,故事的情景则主要依靠直观形象本向来展现。如《蝴蝶花》第一個形象可为草丛的远景,花朵看似蝴蝶;第二个形象可为一个小朋友扑蝴蝶的背影,小朋友头部上方可画一个心理活动框,其中有一个问了;第三个形象可为草丛近景,花朵就是花朵。在活动中,老师可事先用布把整幅图画遮盖起来,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可能的发展,逐步展示图画内容。接着,幼儿初步理解歌词中的情节发展线索后,老师可边指图边范唱。幼儿开始歌唱时,教师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指图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回忆歌词,也可以使用动作、表情、口形等方法进行提示。

当然,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如直观形象本身也可以是由幼儿自己设计的或由幼儿来操纵的。

以上新歌教学的六种方法,旨在新歌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从而使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

猜你喜欢
动作幼儿老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