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英
【摘要】“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素养就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再创造”中学数学。其核心便是“教学做合一”。
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18-02
一、生活导入激趣,教学做合一的必要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少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激励、鼓舞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主动地学习,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明星图,问班上其中的一位学生“你喜欢的明星在哪”,学生不说出名字而是用以前学过的确定位置的词语来描述,其他学生一起猜一猜,答案多种多样,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需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而且很好地利用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做中获知,教学做合一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虽然也有动手做,但主要是机械的做练习;虽然也动嘴说,但主要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虽然也动脑,但主要是死记硬背概念、公式;虽然也有空间,但主要是三十来平方米的教室,向外延伸是校园,再往前是危机四伏的社会,学生请止步;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需求也不同了,再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显然行不通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就是想通过“做”,来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在做中丰富他们的各种体验。
三、“做”中得法
教学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
师:出示方格纸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生:数方格,一个一个数,再加起来。
生:把它变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
生独立思考,尝试操作。
在这节课中,教师给了学生“做”的时间、空间,在操作—观察—发现—思考—实践,学生初步形成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做中长能,教学做合一的有機提高
“教学做合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动手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人人做数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