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毅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概括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知识。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应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着重介绍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56-01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两大支柱,涉及的领域很广。着眼于核心素养,我们才能抓住课程评价的精髓,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课程。
一、语言结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语文教育必须以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为根基,语言是存在的家,建构学生的语言就是建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通过学得促进习得。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建构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任务,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形成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评估,我们宜采用绝对性评价,即在群体之外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用这一标准去评价学生的素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素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需要借助思维,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又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
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几个维度来考查,如以阅读来测试学生分析和综合概括文本的能力,以写作来测试学生思想的深度和逻辑水平。思维评价难以形成绝对化的标准,宜选用相对性评价,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选取一个或者若干个标准,以此為参照来评价对象,通过将学生情况与常模进行比较,来获得适应性强的评价结果。教师在试题中编制适量的自选方向、自选难度的试题,以此来获知学生在某一思维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差异,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的思维素养。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活动从来就和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内在诉求。审美既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提升。审美活动以审美需要为动力,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它是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高度统一的过程。高中语文教育如果不突出审美素养的培育就丢失了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所追求的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全者的终极关怀就不可能实现。
根据教材中不同风格的美育内容,教师要明确审美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浓墨重彩,要放大拓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去想象、感受、体验,接受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进而学会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进行深刻的文化变革。语文是母语学科,它是文化的存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汉语文化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上述有关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虽各有特点,但不可截然分开,四大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6.
[2]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
[3]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