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巧克力,大家都知道这是西方传进来的食品,而它第一次进入中国宫廷的时候,是以汤药的形式呈献给康熙皇帝的。巧克力最原始的配方比汤药还难喝,可它为什么还那么受欢迎呢?
从黑暗料理到贵族爆款
巧克力的雏形竟是一碗“苦水”
很多人都知道,巧克力的精华成分是可可。可可这样东西,人类已经使用3000多年了。公元5世纪,神秘的玛雅人开始用可可豆制造黑暗料理。他们把可可豆捣碎,加上水、辣椒和香料,然后像现在的调酒师一样反复摇晃,直到出现大量的泡沫。这种灰褐色带气泡的饮料有可可的苦味、辣椒的刺激,还有一堆不知名香料的香气,想象一下这会是什么味道。由于玛雅人把可可豆看得极为珍贵,这种黑暗饮料只能在宗教仪式和结婚典礼上饮用。当时要是能喝上这饮料,那算是赶上好事啦。
不过这种饮料的正式爆红是在公元15世纪。当时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建立了帝国,他们吸收了部分玛雅文明,也将玛雅人这种混合了香草、辣椒和胭脂豆等香料的可可饮料继承了下来,并称之为“苦水”。当时阿兹特克帝国本土无法种植可可树,可可豆只能依赖进口,而且价格不菲,5颗可可豆可以当作结婚信物,30颗能买一只兔子,100颗则可以买一个奴隶。所以帝国把这种“苦水”当作了贵族的标志,成为人们炫富的标配。
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登陆墨西哥湾,被迎到皇宫灌了—肚子苦水。两年后,科尔特斯带着军队卷土重来,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蒙特祖玛二世和他最爱的苦水也一起成为了西班牙人的战利品。
从概不外传到平民禁食
巧克力热饮令王室贵族无法自拔
1528年,科尔特斯把苦水进献给西班牙国王,国王喝了一口就气得直跳脚。但是人们发现,喝了苦水之后,可可豆的威力也发挥出来了—一那种醇厚的香气回味悠长,让西班牙人很难舍弃。为了让这玩意儿好喝点,他们把可可豆磨成细粉,去掉辣椒和其他说不出名字的香料,加上糖、蜂蜜和香草,几种东西放到水里搅匀后再加热,那叫一个香!这种2.0版的热饮被命名为“巧克力”,这个词也是根据当时玛雅人语言中“苦水”的单词音译的。巧克力热饮很快成为西班牙王室概不外传的秘密饮料。
161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嫁到懊地利,也把巧克力的秘密带出了西班牙宫廷。1660年,西班牙公主玛丽·特蕾莎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巧克力也随之在法国宫廷火了起来。为讨好娇妻,国王路易十四还颁布法令,禁止平民百姓食用巧克力。直到后来可可豆产量增加,价格越来越便宜.巧克力才慢慢传人民间。1650年,巧克力饮料传人伦敦,在查理二世时期迅速传播,当时英国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营养饮品,查理二世的私人醫生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叫作《来自印第安的甘露》的书,来赞美巧克力。
从液态饮料到固体块状
改良的巧克力块成为爱情的见证
1712年,改良后的巧克力终于又重新回到了故乡北美洲,仅用了短短十几年,美国波士顿就竖立起色彩缤纷的巧克力广告牌。进入19世纪以后,不少人开始琢磨如伺做出更好的巧克力饮料,或是如何做出更船新颖的形式。因为在1847年以前,巧克力一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喜好巧克力饮料并讲究的人在长途旅行时甚至随身携带全套调制器具,以备沿途使用。1828年,荷兰化学家范·霍腾发明了一种压榨机,能将可可脂从可可豆中分离出来。将近20年后,英国一个甜点师在巧克力饮料中加入了分离的可可脂,让巧克力饮料第一次从液态变成了可以Ⅱ且口爵的巧克力块。1857年,一个瑞士巧克力商人利用雀巢的干奶粉和炼乳,成功推出了牛奶巧克力,这款产品在当时被命名为“华贵的彼得”,雀巢公司也因此名声大噪。有了牛奶巧克力的突破之后,制造商们更是脑洞大开。另一个瑞士人鲁道夫·莲发明了巧克力精炼饥,使巧克力变得润滑、有光泽,还减少了酸味。世界上第—块人口即融的巧克力就此诞生,鲁道夫·莲用自己的名字给巧克力命名,叫它“瑞士莲”,这个牌子直到今天仍然畅销不衰。
而在浪漫的日子赠送巧克力,其实也是糖果公司的点子。1936年2月12日,日本神户一家来自俄罗斯的糖果公司发布了这样一则广告:“将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装巧克力作为礼物,送给你的爱倡。”从此之后,情侣之间赠送巧克力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既有高热量又能耐高温
美国陆军对巧克力又爱又恨
巧克力是爱情的见证,也是战争时期的消耗品。两次世界大战恰恰是巧克力生产的黄金时期。在一战期间,美国陆军军需团委托巧克力生产商生产20到40磅的巧克力块,运到战场的基地后再切成小片,分发给在欧洲作战的美国士兵。
1937年4月,美国陆军军需部门派遣保罗·洛根上校去拜访当时美国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好时公司,提出生产军用巧克力的要求:重量为112克,热量要高,必须能耐高温,口感只要比煮熟的土豆略好就行。3个月后,好时公司就按照军方的要求生产出了第—批9万条巧克力棒。这些巧克力棒被军方运到菲律宾、巴拿马和得克萨斯边境等地试用,大获成功。这种巧克力棒热量很高,一天只要吃3条到4条,就可以满足士兵正常的体力消耗。而耐高温是怎么做到的呢?生产方想出了一个点子,在巧克力棒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或是燕麦粉。这种渗人谷物的巧克力夏天也不会融化。
士兵们对这种口感粗糙的巧克力又爱又恨,有的士兵肠胃不好,吃下去不好消化,直接“一泻千里”,以至于一些士兵将这种巧克力棒戏称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虽具药性却未入中药名单
原因在于康熙对巧克力不感冒
巧克力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大摇大摆进入中国宫廷的。之前康熙爷吃了传教士送过来的药治好了疟疾,所以他对西洋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马教皇派使节铎罗到中国传教时,铎罗带着巧克力和一整套家伙什儿。有的官员看到了,以为这是一种提神醒脑的药品,就写到奏折里报告给了康熙皇帝,说传教士经常饮用一种叫“绰科拉”的饮料。
专门负责保存西洋药的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找到传教士铎罗了解“绰科拉”的味道如何、怎样操作,还比照着铎罗带的家伙什儿,专门打造了一套银器,配上黄杨木制成的搅拌签子,送到了皇上面前。为了让皇上心里踏实,他还让官里的西洋大夫给这所谓的汤药性质下了鉴定书。
赫世亨向皇上解释,在阿美利加那个地方,人们都拿这个当茶喝,“老者、胃虚者、腹有寒气者、泻肚者、胃结食者,均应饮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别说,这个还不是赫世亨夸大其词,巧克力中的可可碱与咖啡因,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药理作用。但是皇帝一听就不感兴趣了:咱们中国的茶,哪一款没有药性啊,哪一款都比这个黑汤药强!我看洋人的东西也不过如此!由于康熙皇帝不感兴趣,于是这个“绰科拉药方”也就没人再提了。要不然,没准这“绰科拉”还真就成为了一味中药。据《1039听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