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李玉林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5)
大毛沟金矿区位于燕山山脉中段,平泉与宽城两县交界处,面积约0.7km2,最高海拔825.80m,相对高差100m~200m。
交通便利,地形陡峻,区内岩浆岩、片麻岩、安山岩形成低山丘陵,石英岩、石英砂岩、白云岩形成中低山,其间穿插有中、小型的山间河谷。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570.8mm,多年平均蒸发量1478.7mm,封冻期在11月至次年3月。
矿化带总长约1500m,宽50m~100m,分布于马鞍山杂岩体与中元古界长城系接触的内、外接触部位。内带围岩主要是流纹质角砾熔岩(Vb)、石英二长斑岩(ηοπ);外带围岩有蚀变白云岩(SDo)、白云岩(Chg2)和石英岩、石英砂岩(Chd2)。
矿带内南部、东部和北部外侧出露中元古界长城系团山子组、大洪峪组、高于庄组地层。西部为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体。南部为侏罗系安山岩。采用露天开采。
第四系洪积松散层主要分布在西岔沟沟底、梁根沟。西岔沟位于主矿体以西50m~250m,由于西岔沟至地表分水岭只有1km,因此,西岔沟沟底第四系洪积松散层只在雨季含有少量的孔隙性潜水。
梁根沟含水层为亚砂土砂和碎石,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小于4.0m,井深1.90m~10.8m,单井出水量1~10L/S,矿化度小于1g/L。
1.2.1 中元古界大洪峪组(Chd2)石英岩、石英砂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主矿体以东矿化带的外侧。由灰白色、灰黄色致密块状的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
该岩层以层面裂隙为主,可见北东和北北西两组裂隙,含有富水性弱~中等的裂隙水。泉水流量小于1L/s,矿化度小于1g/L。
1.2.2 中元古界高于庄组(Chg2)白云岩及蚀变白云岩(SDo)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主矿体以东矿化带的外侧。由深灰色、棕褐色白云岩及蚀变白云岩组成,中厚至厚层状。该岩层以层面裂隙为主,可见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三组裂隙,含有富水性弱~中等的岩溶裂隙水。泉水流量小于1L/s,矿化度小于1g/L。
1.2.3 燕山期岩浆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主矿体以西矿化带的内侧。流纹质角砾熔岩(Vb)及石英二长斑岩发育,有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含有微弱的裂隙水。泉水流量小于1L/s,矿化度小于1g/L。
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基岩裸露区,降水通过基岩风化裂隙渗入补给地下水。第四系覆盖区,降水通过松散层孔隙渗入补给地下水。
矿区雨季集中在7~9月份,由于矿区年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因此,地下水位埋藏较大,雨季地下水位稍有抬高,但年变幅不大。
本矿区处于其地下水系统的径流区,矿区地下水的运动主要受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因素的控制,地下水流向总的趋势是由北流向南偏西,其中中元古界大洪峪组(Chd2)石英岩、石英砂岩和中元古界高于庄组(Chg2)白云岩及蚀变白云岩(SDo)的地下水径流较强。
表1 一日最大降水量频率计算表
表2 不同频率的一日最大降水量计算
表3 直接降落在露天采坑中的降水量(Q1)
矿区地下水的排泄以地下径流为主,排泄到矿区以外;其次,排泄方式是地下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
全区共采集水质分析样20件进行了水质分析,经分析矿区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水。
本矿区主要采用露天开采,有车道湾和东山两个采坑,其涌水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直接降落在露天采坑中的降水量(Q1)和构造裂隙水涌入采坑的地下水补给量(Q2)。
根据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通过理论频率的计算,计算直接降落在露天采坑中、不同概率的降水量,见表1、表2、表3。
根据不同频率的一日最大降水量,采用公式Q1=F×H×α计算直接降落在露天采坑中的降水量如表3,其中车道湾采坑面积2×104m2,东山采坑面积20×104m2,暴雨地表径流系数α值选用0.7。
采用比拟法[1]计算车道湾采坑面积扩大到20000m2,坑底标高430m时的矿坑涌水量为:
同样,利用比拟法计算东山采坑面积扩大到200000m2,坑底标高430m时的矿坑涌水量为:
露天采坑的涌水量包括直接降落在露天采坑中的降水量(Q1)和构造裂隙水涌入采坑的地下水补给量(Q2)两部分,其总量见表4。
表4 露天采坑的涌水量
综上所述,本矿区是以裂隙水为主、水质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露天开采过程中,大气降水为矿坑涌水量的主要来源,对矿山生产的安全构成危胁。因此,必须开挖排水沟,防止地表径流、尤其是岔沟地表洪水溃入露天采坑,同时要配备防洪排水设施,保证矿山露天开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