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戏剧冲突的赞歌

2018-11-06 10:45杨柳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冲突戏剧

杨柳

摘要:《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片中人物的名称细节处体现了英国绅士文化与主流美国文化的内在冲突。职业特工们的信条却是如君子般的“不知礼,无以立也”。反派人物瓦伦丁却害怕见血,但是仍然阻挡不了他通过高科技手段来灭绝部分人类和控制人类的欲望。电影剧本以及情节设计暴露了人性中的恶,但人类具有抵制“恶”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了人性当中生和死两种本能的冲突,但强调死是可以抑制的,并侧重表现了个人英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王牌特工》;戏剧;冲突;生与死;赞歌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改编自马克·米勒的同名漫画,由马修·沃恩执导,科林·费斯、塞缪尔·杰克逊、迈克尔·凯恩和塔伦·埃哲顿等联袂出演的一部科幻动作片。影片讲述了一个超级神秘的间谍组织——Kingsman(金士曼),要网罗有潜力年轻人加入,新人必须通过极具挑战的训练课程。一个普通的街头混混艾格西(Eggsy,塔伦·埃格顿饰),因为父亲的关系得到了加入这个组织的机会。艾格西父亲的朋友哈利(Harry)是金士曼的王牌特工,对艾格西的资质刮目相看,他希望艾格西能抓住这次改变人生的机会,要他去争取加入金士曼。要加入这个精英间谍组织,艾格西必须通过一连串具挑战性又危险的考验,以证明具备一名王牌特工该有的所有能力,同时还必须克服在同侪中被边缘化的心理障碍,因为其他人都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且举止得宜。而在此同时,一名思想偏差的科技天才引发的全球性威胁正在蔓延,而艾格西迅速变成超级特工协助哈利阻止这场致命威胁。

一、名称体现的冲突

《王牌特工》这个译名是不准确的。本来影片想表达的是国王的男人(Kingsman,上文暂音译为金士曼)却被字面简单曲解成了“王牌特工”。现译名仍有后缀副标题即特工学院,全片名中“特工”两字重复。本片给特工多加了一个限定身份——绅士。这时观众可能联想到传统间谍类型片中的特工007。他在社交场合是位绅士,但作为特工的时候,他可是非常野蛮的,是暴力美学的代表。反观kingsman的特工不仅在衣着、谈吐上是位绅士,在打斗中,他们依然保持着绅士的形象。这一点从他们的装备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特制手枪,特制西装,钢笔毒素,鞋里剑,特制雨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但特工们有时自然也不得不面对以一敌百的场面——打火机手榴弹应运而生。哈利的打斗是非常流畅的,各种道具都运用得得心应手,这就使他的打斗多了一份优雅,增加了观赏性。还要感谢导演对打斗镜头的特殊处理,使用了节奏很快的长镜头来表现。当看到一副小萝莉面庞的女孩嘉泽勒(Gazelle)也是个杀人机器时,估计诸多观众是一时不能接受的。萝莉美女在做常人想不到的事,她正是个典型的冲突载体,恰如《海扁王》中的超杀女。但当观众看完全片的时候,不得不佩服导演书写的这一曲赞歌,戏剧冲突的赞歌。

Kingsman的最高长官的代号是Arthur,而这与古不列颠(并不完全指现在的英国)传说中的国王、圆桌骑士的首领――亚瑟王重名绝对不是巧合。在电影中,Kingsman的人选都为贵族子弟,最起码也要在Cambridge、Oxford或者St.Andrews这几所英国声名显赫、贵族云集的大学读书。可以看出这段安排也是遵循于传说中圆桌骑士的设定,不过正是因为哈利认为贵族越来越“蠢”了,才不惧非议而推荐街头混混Eggsy成为Kingsman成員。Eggsy参加的Kingsman选拔比赛最后获胜的人的代号将为Lancelot(兰斯洛特)。他也是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之一,传说中他聪慧勇敢乐于助人,其实是非常符合男主角Eggsy的人物设定的。在剧中Eggsy小学时智商就高人一等,在Kingsman的比赛中勇敢且一直与自己的潜在对手Roxy互相帮助。虽然Eggsy最后没有成为Lancelot,不过Roxy也有以上特质,从她惧怕飞行却勇敢接受飞向大气层边缘炸卫星的行为就看出来了。当然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是“三好青年”,那些在跳伞测试中甩掉所有人只自求多福的、在卧轨测试中害怕死亡而出卖组织的,当然都配不上“Lancelot”这个称号所以都被淘汰了。仅仅是从Kingsman及其特工代号的命名这样的细节就能研究出许多的安排与设计,不得不说,这恰恰就是英国电影能带给观众的惊喜。

二、杀人机器的信条及英美文化的内在冲突

MANNERS MAKETH MAN,这句话被翻译为《论语》中的“不知礼,无以立也”,观众可以将它理解为kingsman的信条。观众可以把视线拨回到那家酒馆,哈利面对小混混的挑衅,首先是礼貌地要求小混混停止挑衅,在对方不听劝的情况下,冷静地锁上酒馆的门,嘴中慢节奏说出“MANNERS MAKETH MAN”,一瞬间以手中的伞拨动酒杯放倒一个小混混。此所谓“先礼后兵”,当第一个小喽啰倒下的时候,小混混们犹豫了,但这时他们并没有考虑投降,哈利只得再次提醒。后果自然又是牙齿伴着酒瓶四下横飞。但是观众怎么能想象得到这一句“MANNERS MAKETH MAN”竟是杀人如麻的特工们的信条呢?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形象反差――绅士的“谦谦君子”与特工的“心狠手辣”,这就是个冲突集合体。通观全片导演对此是高度赞扬并着力表现的。从片尾“仅以此片献给我的母亲,她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绅士之风”小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导演以自己的名义为这一戏剧冲突体所写的赞歌。

贯穿于全片始终的恰好是英美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严肃优雅彬彬有礼形象示人的特工组象征了传统的英式贵族精英文化,而反派一身休闲运动装球鞋棒球帽的打扮则是美式嘻哈平民文化的代表。作为英国导演拍出的片子,自然中表达出了对美式文化的种种不屑,甚至那一段“过于生硬”的麦当劳植入广告反而正好突显了反派身上那种虽是主流但显得不入流的快餐文化特征。但是剧情的走向给这两种文化做了很好的平衡,精英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有腐败权贵和人渣第二代,而像男主角这类街头混混出身的平民阶层一样可以具备拯救世界的能力,这种冲突不值得浓墨大书特书吗?

三、不能直面杀戮的反派

认为人类是种病毒,企图实施残酷的人类自然淘汰的反派角色瓦伦丁,竟然是一位不能见血的大反派。这一设定成了全片的一大笑点,喜剧效果和讽刺意味立显。回想一下瓦伦丁的理论:地球环境的恶化的根源是人类,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减少人口,瓦伦丁将采用使人类自相残杀的方式来减少人口。这样做无疑会摧毁人类持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瓦伦丁是聪明的,他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控制起来,计划完成后,无疑他将登上权力的顶峰,名为地球,实为一己的权利。

反派角色,怕见血,但是掩盖不了他的本性――冷血。他见不了血却依然要杀了哈利,这一冲突充满了讽刺意味,“我们不应该被表象所迷惑”,导演用夸张的手法来阐述了这一道理,观众知道了他心中所想。如果他把这些隐藏起来,怎么会把一位反派与害怕见血的人联系在一起呢?正如真实生活中不鲜见的“老实人”罪犯一般。“透过事物的表象可以看见本质”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人类,因为人类善于伪装。瓦伦丁怕血,真的怕血,他看到自己的血都能吐出来。一个完完全全的矛盾集合体,这是客观原因造就的,虽然他不能直面杀戮,但是他还是要杀戮,由此更可见任何思想无论善恶,是完全自由于生理本能的。

四、生与死,本能的冲突

除了炫目的动作,本片亦不妨用“暴露”、“宣扬”、“抑制”、“尊崇”这几个动词作如下归纳:本片暴露了人性恶,宣扬了抵制“恶”的高贵品质;它也告诉我们人性当中的死的本能是可以抑制的,但我们应当尊崇英雄的作用。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就是恶的,也不在于人就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善恶参半的动物,但人性中“善”的因素总是高过“恶”的因素,否则人类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不息?

通常讲“人性恶”,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那些令人不舒服的“人”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总是人性的某种“恶”的反映。本片非常直白地展现了诸多令人不舒服的行为。剧本和导演是在宣扬绅士文化,而绅士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他的“责任感”,所以,片中的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行为均与绅士的“责任”相悖,比如特工学院学员遇到危险各自逃生,而不注重团队合作;性命攸关之际,求生本能让他们放弃救助同伴;生死一念间,忘记职责,泄露组织秘密等。艾格西虽然从小养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但他从小就是有责任感的孩子,而且,受人之托,忠人以信。当哈利再次见到艾格西时,艾格西成功地完成了老特工在他幼年时就委托给他的事(保存好勋章、照顾好母亲)。另外,他信守诺言,在危难之际能够先人后己,甚至自我牺牲;心地善良,不欺凌弱小。这些都是影片所宣扬的高贵品质。

五、结语

人性當中似乎真有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死的本能”,在本片的人物中,瓦伦丁试图代替上帝来对人类进行宣判和试图控制整个人类的行为,成为影片冲突的肇端和情节发展推动力量。事实上,“死的本能”这种理论,在现实当中从来不缺少可印证的案例和狂热追随者,无论是在历史上,比如希特勒想灭绝犹太人,还是艺术作品中的,如本剧以及改编之前的原著。理论界也有印证这种死亡本能的,比如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就认为战争、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措施可以成为抑制人口过度增长的积极因素。所以,我们也就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战争是生物头等重要的必需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经常性因素。”“通过剪修,大自然使她的人类这一果园欣欣向荣。战争就是她的修剪镰刀。”;“上帝让战争总是作为人类的烈性药品而发生。”其他“人为措施”可以指正当的“节育”,但在不道德的人那里,就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的手段,这为文艺作品提供了许多可想象的空间。比如瓦伦丁就被想出了利用手机Sim卡来控制人的大脑,从而达到消灭部分人类的目的。虽然,死的本能如此令人恐惧,但也没有必要对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当中生的本能是可以抑制这种死的本能的。否则人类就总处在战争当中,总受着死亡的威胁。换言之,如果不是因为求生本能,危难时刻就没人敢挺身而出,如果没有求生本能,即使有人挺身而出,也不会有人追随。本片讲述的仍然是一种老套的英雄救世的故事,虽然,近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力量”,但这并不贬斥个人英雄的历史作用,因为事实上个人英雄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美]A·J·赫舍尔.隗仁莲,安希孟译.人是谁[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百度百科.塔伦·埃哲顿[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1539.htm

[3]顾仲彝.谈“戏剧冲突”[J].戏剧艺术,1978.

[4]朱国庆.戏剧冲突的最高本质[J].戏剧艺术,1995.

猜你喜欢
冲突戏剧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有趣的戏剧课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
也谈医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