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蕾
摘要:林乐知,是继传教士傅兰雅后的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在华传教士,于晚清之际踏入中国,凭借西学翻译思想和特有策略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同时,这一举措推动了晚清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西方在华传教士之翻译思想及策略时,林乐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传教士译家。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
一、引言
从1829年美国在华的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到194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从南京回国这百余年间,美国在华传教士达3000人,专注于文字工作的美国在华传教士没有那么多。美国自由派传教士林乐知凭借自身翻译成就被后人所颂。特别是其西学译著,因涉及范围之广,被后人称其为“翻译大杂家”。他主编的《万国公报》,对外部来说,为近当代研究西方传教士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对自身来说,《万国公报》使他被人称颂为“或许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传教士编辑”。《万国公报》不仅“启蒙了中国知识分子们,并取代儒家思想中不完备和不合时宜的体系”。林乐知的西学翻译思想为西方美国新教文化在华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在晚清动荡之际,其翻译思想使康有为、梁启超等杰出变革人物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可谓是近代基督文化和汉传统文化的火花碰撞。
林乐知翻译生涯:
林乐知的翻译活动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历经16年,即1867年到1883年。这期间林乐知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便达13种。产生较为深刻影响的有梁启超所著书《西学书目表》中的《列国岁政计要》、《东方交涉记》等。第二阶段历经20年,即1887年到1907年。这期间林乐知为广学会翻译编译书籍达10多种,像《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等。
论林乐知真正翻译生涯是第二次去广方言馆做教习的时期,即1867年。林乐知被邀请前去江南制造局所筹建的翻译馆进行翻译政史、科技等方面的书。正是翻译馆的存在为林乐知从事翻译提供了舞台,对他日后传教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在华最大翻译出版机构广学会(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of China)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所创办,任林乐知为协理一职,并恢复出版林乐知所曾主编的《万国公报》。这两大举措为林乐知再次从事西学翻译搭建了桥梁,激发他对西学翻译的进一步研究。
林乐知西学翻译策略:
林乐知的西学翻译策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译名的处理和对原文的增删处理。
第一个方面,由于中西方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林乐知在翻译源文本时关注译本可读性和易懂性。例如,文学兴国策的英文书名为Education in Japan,他将“Education”译成“文学”是“文化教育”旧译。通常,“Education”应被译为“教育”。“Education in Japan”译为教育兴国策。可将“教育”替换为“文学”是因为“教育”一词还未出现,“文学”一词早已出现。其词出自于孔子《论语.先进》,为孔门四科之一,指的是文章学问。然而,“文学”一词的内涵并不是儒家经典中的文章学问的文学,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文学。相反,“文学”一词是其延伸意思:教育。因此,文学兴国策译名是林乐知采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沿用了孔子古语,用“宁可损词害义,而不另起炉灶”一句对林乐知的翻译进行评价再好不过。比如,在那个时期普遍存在一现象:人们把西方民主国家元首叫做国君、皇帝。对此,林乐知将皇帝、国王、总统进行区分,告诫人们不要将president等同于皇帝。但在《萬国公报》中,林乐知为使中国人尽可能无障碍阅读,在翻译president时按照符合中国人本身所固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其翻译成“皇帝”,结合了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第二个方面,林乐知在翻译Education in Japan这部书时,并非是逐字将其进行翻译,而是省译,关于日本历史的“绪言”进行了删减。他翻译此书的初衷是推动晚清的教育改革而非讲述日本历史,加上出于对中日两国的关系问题上考虑。又比如,林乐知将附录中的“美国教育史概略”译成“美国兴学成法”是他有意向中国宣传引进的内容,故进行删减。
二、小结
研究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可以了解晚清入华传教士从事的事业,助于了解这个群体在我国晚清社会转型中产生的影响。分析林乐知西学翻译,可了解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同时,翻译这项学科改变了中国人旧思想体系、输入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深化了对入华传教士西学翻译认知。
参考文献:
[1]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26.
[2]赵建民.森有礼的“Education in Japan”在中国的翻译及其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3]林乐知.文学兴国策序[J].载《万国公报》,18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