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西王村圣母娘娘信仰调查研究

2018-11-06 10:45韩诚诚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

韩诚诚

摘要:山西省襄汾县位于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晋南地带,圣母娘娘以其独特的传说故事和庙会仪式成为当地的神灵信仰。本文调查分析了当地庙会的嬗变历程与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从传统庙会的主要仪式即迎神、祭祀、送神以及传统庙会与新兴庙会的异同展开,从信仰的角度阐释当地庙会文化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庙会仪式;精神生活;圣母信仰

西王村圣母信仰圈以西王村为圆心,呈放射状分布,东至古城镇,西通光华县。包括侯村、贾朱村、东毛村、东王村、邓村、苗峪村、东关村等等。除苗峪村在姑射山山麓之中,其余皆在姑射山下。西王圣母信仰圈常年降水不均且集中在夏季,以旱災为主,农作物种植大都是小麦和玉米,均依靠姑射山的豁都峪水利工程来灌溉。该地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经济以煤炭产业为主,缓解了当地民众就业紧张的问题。贯穿西王、侯村、邓村的东西向大道为交通要道。

一、庙会的嬗变及原因

相传豁都峪深处有个苗峪村,杜府是村里的大户,杜员外有一独生子,年长三十四岁,虽然脑袋聪明,但面貌丑陋。西王村的单员外有三个姑娘,三姑娘年方三十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家。一次杜员外来单员外家结算账目,两地长辈做媒提亲并同意了这桩婚事。结婚当日,三姑娘一看杜公子长相,便大哭大闹,立马要回娘家。杜公子和三姑娘分居了几十年,即便接回三姑娘,也是一座山上两地生活,杜公子感到同居无望便把积攒的金银、粮食发放给村民和逃荒的难民,三姑娘在娘家把私存的金银捐本村兴修水利,救济贫困人家。二人举动惊动天庭,玉皇大帝封杜公子为龙王,封单姑娘为水母。(1)

西王村因圣母信仰而形成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持续三天,唱七台戏,戏钱由村民和村委会集资,农历八月十五为庙会正日。庙会仪式包括三个部分:迎神、祭祀、送神。

(一)迎神

西王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便去光华县苗峪村迎神,苗峪村举行大型活动时再由西王村村民送回到苗峪村,两村的交接地点均在各地的圣母娘娘庙。迎神前两天,两村的娘娘会便商量好具体的时间并备好祭祀必备物。八月十四早上八点从西王村圣母庙前出发,敲锣打鼓至村口后分别乘坐小轿车前往苗峪村迎神,男女老少皆有。但以前交通不便,路况差,须一路敲锣打鼓步行去苗峪村,所以迎神队伍以男性为主。到苗峪村圣母庙前的广场敲锣打鼓放鞭炮,持续半小时,结束后当地信众便进行个人祭祀活动,而苗峪村委会则摆席款待西王“亲家”。酒席结束,西王村民便将圣母塑像抬至车上,迎神队伍敲锣打鼓乘车而去。到西王村村口,迎神队伍下车后又敲锣打鼓将塑像抬往圣母庙内。(见图1)

(二)祭祀

西王村当地民众称娘娘为三姑姑,因而管理三姑姑庙会的组织便叫作姑姑会。姑姑会有五个人,掌管着信众们的捐款,成员包括两个80岁以上的老奶奶和三个男性,男性年纪比较小。迎神之前姑姑会就会准备好祭祀用品:香、烛、表以及给姑姑做的新衣服新鞋等。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祗祈求福佑或驱灾避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2)祭祀分集体祭祀和个人祭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庙宇占地面积小、资金不足等,集体祭祀程序很简单,迎神队伍在庙前磕头后随即进入一支身着军装、整齐划一的乐队,在庙前表演10分钟左右便离场,集体祭祀也随之结束。个人祭祀以个体为主,信众们怀着不同的心愿祈求娘娘的保佑。(见图2)

(三)送神

送神活动一般在农历十月份,时间不定,但是须在第二年正月之前进行,因为出嫁姑娘在娘家过年不吉利。送神前两村负责人依旧约好时间,是日,苗峪村迎神队伍也会同西王村迎神队伍一样敲锣打鼓开车来西王村圣母庙接娘娘神像。西王村委会也以相应的酒席款待苗峪村迎神队伍。酒席毕,苗峪村的迎神队伍便抬着娘娘神像敲锣打鼓至村口坐车回去。

祈雨庙会是西王村流传下来的因祈雨而进行的传统庙会,但无固定日期。西王村所处地区以旱灾为主,历年逢旱便祈雨,不旱则不祈。据笔者了解,西王村近三年都未举行过祈雨庙会,对祈雨仪式的了解也是听村里老者讲述而来。老者透露,圣母是管下雨的,在她小时候娘娘庙是现在的西王学校,那个庙特别大,求雨时,全村男女老少抬着娘娘神像,戴着柳条帽,穿着柳条衣和柳条鞋在全村转,然后都跪在娘娘庙前直到下雨。下雨之后就为娘娘唱一台戏,戏钱由集体捐赠。而后来以及现在的求雨仪式逐渐演变成只有一个人(由民众选举的乡贤,多为男性)戴着柳条帽表演并抓阄,抓到下雨的纸条就寓意下雨,抓到不下雨的纸条则意味着不下雨。

西王村的新兴庙会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庙会时间为正月初八,庙会仪式主要包括三部分,与传统庙会不同有三:一是新兴庙会时长一天,在庙会前一天便进行迎神仪式且迎神队伍皆为身着红衣服的三十六岁男女;二是祭品的差异。新兴庙会的祭品中有一特殊的“全猪”即一个猪尾巴,一个猪头,四只猪蹄,由36岁的男女共同所献;三是娱神方式不同,新兴庙会刚开始也是以唱戏来娱神,因戏曲吸引的大多为老年人,便逐渐演变为请专业性的表演团队晚上来舞台演出现代化节目,演出费用由村中三十六岁的男女承担。被问及新兴庙会兴起原因时,村里80多岁的老奶奶(3)讲述,在以前是没有正月初八这个庙会的,前几年西王村里三十六岁的男女经常在平安街出事,且村里人较迷信,三十六是暗九,为了躲暗九和取得娘娘的保佑,正月里农闲时村里三十六的男女就自发组织了这个庙会,以求得娘娘保佑,顺利渡过三十六岁。且此庙会兴起后,村里三十六岁的没有像以前那样频繁出事了,这更加促进了新兴庙会的兴盛。(见图3)

二、圣母信仰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

(一)圣母信仰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

当民众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便会向神灵祈求,以便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安慰。在人类生活的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一些人们难以改变的复杂情况,这便容易使人们产生类似于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为了排解精神世界的无奈,人们便会向神灵宣泄自己的情感,此时神灵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而在西王村,圣母就成了大众的精神寄托。与时俱进的圣母信仰也增添了新的内容:金榜题名、早生贵子、身体健康等,代表着万事皆顺的美好祝愿。

(二)圣母信仰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

圣母信仰在西王村当地民众中不断流传和发展并在当地民众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民众看来,人类的生活由各种神灵主宰和掌握着。在西王村,圣母信仰的道德教化功能主要是规范当地民众的行为,当地流传的圣母娘娘传说:文革期间,西王村,苗峪村的庙宇、神像、佛像等均遭到严重毁坏。而后,毁了神像和护神像的都有因果和报应。告密者和焚烧神像者的家庭成员,病的病,残的残。护神像的十几名信士眼下已八十三、四岁了,但个个身体健康。以及一些与“头顶三尺有神明”等类似的具有震慑力的谚语俗语来控制品行卑劣之人,让当地民众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圣母信仰为民众提供了自豪感和凝聚力

民间信仰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特定的人群相联系。在西王村庙会中、祭祀仪式中以及娱乐歌舞等具有群体性的活动会促进当地民众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各民众产生心理共鸣,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

西王村与圣母娘娘的关系体现出当地民众独特的荣誉地位是其他地区的村民所不具备的,因此西王村当地的居民充满自豪感。在庙会中,他们以东道主的身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参与庙会的各种活动,以此显示出西王村当地民众与其他参与者的不同身份。

注释:

《民间传奇故事》,内部资料,2006年印刷,王经中,王福民编辑。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00.

2018年3月2日.西王村圣母庙前.郭银蛾.1933年出生.西王村姑姑会成员之一.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中审美意识的提高
想象力与孩童精神世界的濡养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中国梦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宽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伦理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