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把烧水陶壶的制作纠结之感

2018-11-06 10:45孙文炸孙义长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孙文炸 孙义长

摘要:以一把烧水陶壶为制作个案,分析了它的材料与工艺,并联系制作的实践,体验、感受了制作过程的复杂性,诸如材料特征、工艺技术、制作技巧、烧成技术及其难度等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体认过程中,更多地倾注了主创和制作的情感。

关键词:烧水陶壶;制陶工艺;情感纠结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自制陶活动发生以来,陶器就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其情感世界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关系。上万年过去了,社会文化进步不但没有将制陶及其利用捐弃,而且,在人生活中建立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关系,甚至,它与人对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关系得更加紧密了。

毋庸置疑,人类之所以制陶主要是竭力谋其造物功能的完整性及完美性,从各种生活器具到建筑、卫生用陶等,无不为人的各种生活服务,尤其在日常餐饮文化中,人们每天都无不与陶(瓷)制品联系着,煮饭、烧水与吃饭、喝茶等,都有相应的陶器(瓷器)。

本文就一把烧水陶壶的诞辰及其在工艺上的进化与水平提升过程,展开论述,旨在以个案分析的方法,揭示陶瓷生产中的技术指标,为陶瓷生产提供启示。

一、烧水陶壶的功能及其要求

这是一把十分漂亮的陶质茶壶,但是,它的确是一把实用性更强的茶壶,这便构成该茶壶的设计、制作、营销及其消费等文化活动的总和。针对烧水的功能,这把壶子能够被火烧烤而不破裂,并在经受烧烤过程中执着的坚持将水煮沸。当然,实现这把壶子这一简单的功能并非如此简单,它囊括了社会生产、经济运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和情感发泄及其交流的关系,反映着人与物的无缝衔接关系,反映着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构建关系。在社会形态上,它直接体现了一种物的形态——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逐渐地它也隐含着一种意识形态——它既是人对于物认识、体验的反映,例如壶的具体造型意识及其表达,又是一种经济意识的反映,例如生产与供需构成了两两之间的意识关系,即生产和销售、生产和消费、销售和消费之间的意识沟通,并在这一基础上反映物之关系的稳固建立。进一步讲,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一把壶子隶属关系的转化,首先直接执行着造物的功能,紧接着,便执行着商品的功能,最后,完全执行着实用和审美的功能。当将这个功能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这把壶子完整及完美的功能。

即便如此,真正实现这把壶子所有功能,或者说实现这把壶子功能转化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设计与制作这把壶子,并使之具有实际意义。壶子最为实际的意义,就是它能够用来烧水;其次,在烧水过程中,不给人及壶子所处环境制造麻烦;再次,在人提、拿及取水与倒水过程中不会给人带来任何不愉悦感受;最后,就是壶子给人提供一个完满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于这把壶子的造型、色泽、肌理及质感等。

二、烧水壶的造型与制作工艺

壶的造型,是由壶提梁、壶把手、壶流(壶嘴)、盖子等部件构成的,它能够执行烧水的功能,并便于人提、拿,以及取水与倒水的功能与全面适合这个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全部变化中实现给人带来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目的。

壶子的造型主要部件是壶体,即盛放水的容器部分,其次,是壶嘴,即流,保证水能够通畅地从壶体中流出,再次,就是壶的提梁,就是提供给人拿取,或提取的零部件,而壶把也执行着这样的功能,这里,说明一点,为了不增加壶的累赘,保证设计与生产节省开支,壶把和壶提梁,需要选其一,就可以了。最后,就是壶的整体造型,这必须在实用基础上达到实用和审美结合,即不仅能够保证正常的使用,而且,还保证审美的需要。

对壶的制作,采取分步进行,即采用局部制作与整体结合步骤完成。第一步,就壶体、把手(或提梁)、壶流、壶盖等分别制作;第二步,是将每个部件再粘结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造型,即壶的造型形象。就制作技术而言,需要了解壶用料,即粘土的属性,并会配置泥料(包括坯料、釉料及粘结料),紧接着,便是局部件的成型,对于每个局部件,成型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不论怎样,就是能够保证整个壶能在一个工艺范畴中。正常地,这把烧水壶,是采用手拉坯与捏制、衔接等相结合的方式及方法进行完成的。

总的看来,陶壶造型与必要的造型技术是统一的,传统上陶工为了制作这样的烧水器具,可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智慧,而现代更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三、制作感受与体验

目前,设计与制作这样的一把壶子,并能够实现烧水与审美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功能,设计是必须的手段。所谓设计,就是制作这把壶子的目的、手段(包括技术、技法及技巧等)、以及达到壶子被使用功能所付出的必要的努力,这个过程既是设计制作者体能的耗损,也是其智慧、情感等的高度付出,这种付出是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付出,一方面,壶的功能是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即消费者需要的,另一方面,这种付出需要符合设计制作者的目的,总之,符合制作与使用紧密结合的过程及其体能和情感的付出,才能够最终实现这样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并达到一个合理的结果。

但是,这个过程的实现与结果的获得,可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把壶子是用来烧水的,那就必须保证它在被烘烧中不变形、不破裂,这一要求与制陶所用的材料,即泥料有着紧密的关系。谈到这一点,在我有着痛苦与快乐交替进行与互换的感觉:期初,用乐陶出产的粘土(黑埴土和白埴土等的混合物)制作,总是在烧成中有破损现象发展,可以说“屡战屡败”,这种数次实验的结果及其对之的感受,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实验新生产的进行,专家告诉我,需要在泥料中加入一种锂土矿,即锂辉石。这样,经过几番折腾,有所收获,但是,壶子耐热性的增加与壶体不裂,并没有使我轻松愉快,反而,更加重了我原本就十分凝重的心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就是这样,当走到迷茫不解,没有思路的时候,忽然一条敞开的道路便在脚下出现。多年生产的经验告诉我:在烧成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温度,便可以解决烧成中的开裂问题。于是,我终于烧成了这把壶。然而,这把壶并非一般的泡茶所用的,而是一把用于烧水的陶壶,它凝聚了制作中的思考、实验、生产、体验及总结等一系列思维、行为过程,还有情感付出。

生活就是这样的复杂,它总是在一个情节中纠结,当解决了一个结的时候,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就这把烧水壶而言,它首先与我个人的事业有关,如果做不好这把壶,便失去不少利润,甚至,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市场经济的大潮及其竞争的大环境,可以说,将每个参与市场运作的人,都拖进了这个不得已的环境中,让任何一个人想出来都难。因此,首先是市场经济触动与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苦思冥想地做好每一件陶器,这把壶就是其中一个。

当然,劳动有着劳动的乐趣,参与劳动是智慧的付出与彰显,同时,也是情感的付出与展现,当然,在付出中收获也是水到渠成的。

總之,对于这把烧水壶的制作,不仅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教训,也经历了许多折磨,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活考验,对于它,付出与收获同等重要,体验这种快感和苦涩,是人生价值的拥有。

四、结论

在制陶中,不论是中华民族的先人,还是我的祖上及前辈,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之路,其中,既有丰硕的文化成果,又有丝丝的遗憾。作为实验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及后继者还将持续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不仅是生产性质的,而且,也是生活性质的。因此,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制陶活动,更加具有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兆鸿.陶瓷300问[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06),第1版.

[2]缪松兰,马铁成,林绍贤,朱振锋.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6-110

[3]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

[5]德化孙氏志编委会.德化孙氏志编委会,2016,07.

[6]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