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丹
摘要:本文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线下线下相结合的OTO混合教学模式,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新特征、OTO混合教学模式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的转型方向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转型发展机制进行探讨,旨在立足于实体课堂为主体的基础上,突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瓶颈,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课程。
关键词:OTO混合教学;新特征;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新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进入了平台与内容全面开放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随之出现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时代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由“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向“网络+粉笔+黑板”转变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和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堂外,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各种APP和在线课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之外批改作业、与学生互动讨论、对学生进行课程指导等等,这些新的变化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粉笔+黑板的固定上课模式,网络进入教学环节并逐渐发挥优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二)学习资源由“一本教材”向“教材+网络大数据”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十分有限,教材始终保持着在所有信息源中的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数据、云课堂等知识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教材与网络大数据相结合的全球型知识库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资源。
(三)课堂主体由教师单向型向师生双向型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一直是教育界倡导的教学理念,但事实上,由于缺乏明确的主体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依然是课堂上的主角。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储备的绝对权威,知识量的天平已经不再向教师单向傾斜,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界限自然就不再泾渭分明。课堂主体由原有的教师单向型教授、学生被动型接受的不平等关系,开始向双向、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转变。
(四)教育资源由固定化向重新配置、优化整合转变
互联网+进入思政课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促进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优化整合,打造开放的、多向的、全方位的新型教育生态圈。优秀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一门课程,数以百计的教师与课堂同时开放,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跨空间、跨时间共享全球的优质教师和课程,有效避免了知识传递过程中低水平的重复,也加速了新技术、前沿理论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公平获取知识的权利,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二、OTO混合教学模式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首先,教师的工作强度加大,工作压力增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完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考试等基本的教学环节,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相对固定,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相对稳定,教学效果的管理和监控易于把握。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维护、线上自主学习的指导、互动讨论等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要准备组织线下实体课堂的教学活动,又增加了线上课程的工作量,加之网络的时效性使学生可以实时与教师进行互动,无形之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而部分高校只一味追求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在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量核定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导致教师对线上教学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其次,教师的教学风险系数不断增加。随着网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观点,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任务之一就是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意识形态争夺学生思想的制高点。尽管如此,个别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仍不可避免,这就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能力、说理能力、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个人能力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来源高度依赖网络,容易对某些现象和信息进行误判,发表不当的言论误导学生,通过网络的传播造成恶劣的影响,使得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险系数在不断增加。
再次,互联网新技术给教师的个人能力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进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后,教与学之间的工具载体发生了较大变化,给教师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经验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熟练使用各种教学APP,如何对教学网站进行建设维护,如何指导学生如何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如何利用新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甚至如何利用网络批阅作业、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等,都给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挑战。而OTO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国内的高校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案例和丰富的经验,导致部分高校和教师即使使用了混合教学模式,也是被动地迫于形式,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完全分离,勉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真正目标。
三、OTO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转型方向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对于新时代思政课的需求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课题组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成绩评价方式等学生关注的问题设计了《OTO混合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调查问卷》,共下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课题组发现:82.5%的学生有过学习网络课程的经历,95%的学生接受并欢迎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这一问题上,35%的学生关注知识传授,78%的学生关注情感传递,21%的学生关注教学手段。由此可见,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力极强,传统单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90后”大学生的需要,他们对于课堂的关注点和需求也逐渐从知识传递扩展到思维方法、沟通方式和智慧教学等方面。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又加入情感互动和精神交流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建议思路如下。
(一)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理所当然应该全部在教室中进行,线上教学的效果远远不如面授教学的效果好,从而抗拒网络教学。同时,互联网的参与使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挑战,学生对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使部分教师对职业自信和职业前途产生动摇和怀疑。然而,新的时代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理念,昨天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学生。教师应主动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自身定位,由“一言堂”的身份向知识的引路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身份转变,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思维、价值观教育,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开放的姿态的迎接互联网带来的职业挑战。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马化腾说:“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网络的开放性及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性,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为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政课是关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在多元化价值取向充斥的社会生活中,不但不能躲避网络,而是应该利用网络、利用新媒体技术主动出击,在以实体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新办法,如录制微课、微短剧,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沟通工具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签到、提问、收批作业和课堂活动等。同时,各高校之间也可以共享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优秀教学资源。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不是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目标效果的最大化,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能力上,如何熟练运用各种授课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教学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既突显教学目标体系又不简单化、碎片化;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分配线上内容与线下内容的比例,又能使之有效衔接不重复。同时,鉴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如何使教师具有人格魅力、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形成混合式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混合式教学体系,而不流于形式。
(四)健全混合教学保障机制,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健全的保障制度是思政课混合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OTO混合式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大部分高校都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健全的保障制度,成为部分教師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首先,应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立场、教学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礼仪等。其次,应建立教师激励制度,包括线上工作量的核定奖励、晋级职称的政策倾斜以及科研扶持等,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再次,应建立灵活的人才配置制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的困境是师生比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较大,混合式教学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教师根据教学、科研、辅导等不同的特长进行分流配置成为可能。同时,线上教学打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限,不同学校间的教学合作日渐增加,如何建立灵活有效、开放流通的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也成为制约混合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顺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观察,2018(3).
[2]韩东旭,龚芳海.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共享机制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
[3]唐召云,蒋晓明,匡利民.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及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