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盼
摘要: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为保存其孩子主体的完整性不惜以死亡的方式将她从奴隶制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的身份含混问题,旨在揭示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对全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宠儿》;身份含混;黑人
托妮·莫里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断地被学者们研究。《宠儿》作为她的杰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赛斯为让她的孩子免遭与她一样的命运而杀婴的故事。虽然殖民主义已经结束,奴隶制已经废除,但读者也可以从《宠儿》感受到黑人心中的创伤。根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者放弃了他们的传统的种族和性别,重塑了一个新的空间,最后,第三空间的状态形成了。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了白人和黑人个体以及黑人社区的含混身份,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不仅对黑人同时也对白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冲击。
一、个体身份的模糊
(一)白人人格的模糊性
根据霍米·巴巴,殖民统治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创建的,原型将白人视为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黑人则是野蛮和堕落的象征。然而,在殖民主义原型的影响下产生的白人主体是分裂的,黑人被赋予的形象实际上是白人的一部分。在《宠儿》中,由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代表的白人奴隶主由于他们的主体分裂而成为矛盾人格的代表。一方面,他们用文明作为标榜自己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黑人做了一些野蛮的事情。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惩罚和杀害逃跑的黑人,他们对待赛斯的方式正是他们烙印在黑人身上那些标签的体现。在《宠儿》中,教师最初是一位教授文明知识的老师,而他的侄子也学到了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但他们这样的行为:如杀死黑人的方式,吸吮塞瑟的乳房,并观察强奸,都表现出野蛮特性。因此,由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影响,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的身份含混了,他们不仅保留了殖民原型赋予白人的人格,而且还有所谓的黑人的特性。他们处于“居间”状态,他们是文明与野蛮,進步和堕落的混合体。
(二)黑人的主观性对殖民意识的内化
在奴隶制的压迫下,黑人逐渐被客体化,并将殖民意识内化为主体性的一部分。当他们努力争取主体性时,他们无法避免以白人的标准来审视自己。赛斯作为“甜蜜之家”的奴隶,在《宠儿》中,她可以被视为内化殖民意识的典型代表。她因为无意中发现自己被归为了动物的那一类,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免遭与她相同的命运,她决定逃离“甜蜜之家”重塑她的主体。在她逃跑计划失败后,她杀了自己的女儿以保留其完整的主观性。事实上,塞丝已习惯用白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和她的孩子,所以在逃离被奴役的命运的过程中,为保存她女儿的完整主体选择杀了她。然而,她选择的方式是白人对待黑人的方式,因为按照白人对待黑人的标准,只有两种选择:使他们价值最大化或死亡。当赛斯犯下杀婴罪时,她也给了孩子两种生活方式:回到“甜蜜的家”创造最大价值或死亡。她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反映了她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化,她就像一个控制着孩子命运的奴隶主,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也像奴隶主一样认为黑人注定要成为奴隶。她已经内化了白人强加给黑人的规则。塞西的身份是含混的,她的身份在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移动,黑人被客体化和商品化的现实存在于她的主体意识中,当她试图通过逃离“甜蜜的家”来得到她和孩子主体性时,她利用殖民者的意识来定义自己和她的女儿,也选择了殖民的方式来对待她的黑人孩子。
二、黑人群体身份的模糊
黑人社区原本应该支持黑人,并保护黑人免受白人的迫害。然而,《宠儿》中的黑人社区在帮助塞思摆脱杀婴悲剧方面没有任何作用。黑人社区的沉默是由于对白人仇恨和不尊重的内在化造成的。在杀婴之后,由于对白人道德的内化,黑人社区并没有选择支持塞西争取主体性,而是孤立了她。塞斯所居住的黑人社区已经失去了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冷漠对待死亡,并对白人的压迫保持沉默。但是,当赛斯受到宠儿的纠缠,并且在被宠儿吞噬时,社区联合起来帮助她摆脱毁灭的命运,这是黑人社区集体意识的体现。虽然黑人社区内化了殖民主义意识,他们习惯于保持沉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观性。在他们拯救赛斯的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帮助她争取主体的完整,他们不再保持沉默。总之,《宠儿》中的黑人社区处于内化白人意识和对主体性的渴望的冲突状态,他们的身份和文化是混杂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含混的空间。
三、结论
含混的现象是《宠儿》的一个突出特点,托尼·莫里森对白人,黑人和黑人社区的描述展现了不同层面的身份含混状态。然而,不可逃避的是,含混的情况和“居间”的状态是由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引起的。不仅黑人不能摆脱被客体化的命运,而且白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性,白人和黑人都在殖民原型的影响下被异化了。通过对《宠儿》中含混身份的分析,本文主要揭示了殖民主义和奴隶制以及文化霸权不仅造成了黑人的身份危机,也造成了白人的身份危机,显示了维护自我主体性完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06):48-55.
[3]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翟晶.边缘世界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5]邹鑫慧.倾听他者的声音——《宠儿》的后殖民主义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