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晗
摘要:安寿吉作为韩国现代文学作家也是在满朝鲜文坛的移民作家代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以“满洲”移民为题材的小说。他晚年时的长篇巨著《北间岛》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和认可。小说创作的时间背景跨度之长,空间背景之广以及登场人物之多都成为了学界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最值得探究的是对主人公思想意识的描写部分。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和民族意识的视角上,以恪守民族主体性的人物为线索,紧密结合文本以及安寿吉自身的间岛体验,探究作品中主人公李翰福一家的民族意识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移民体验;民族主体性;民族意识的变迁
一、安寿吉的“满洲”体验及《北间岛》的创作
日帝强占期,在“满洲”进行文学创作的韩国现代作家有30余名,其中安寿吉可以说是与“满洲”姻缘最深的一位。1911年11月3日出生在咸镜南道的安寿吉13岁时便跟随父亲来到“满洲”,在这里安寿吉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虽然早年他往返于“满洲”和咸兴以及日本,但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满洲”地区,可以说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都是在“满洲”度过的。因此,亲身的“满洲”体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与前期的移民小说不同,《北间岛》是在祖国光复,安寿吉越南以后创作的长篇巨著,虽然创作地点并不在“满洲”,但其创作背景是在“满洲”间岛 一带。作为安寿吉历经近10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在韩国现代文坛还是在满朝鲜人文坛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以北间岛为空间背景,以李﹑崔﹑张三大家族的移民和定着过程为线索,书写着从朝鲜末期到韩国光复近七八十年间的朝鲜族移民史,书写着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和异国土地上发生的朝鲜移居民们的故事,可以说是安寿吉的里程碑之作。脱离日帝严苛的审阅制度和高压政策,安寿吉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更加真实﹑客观地描写了这段朝鲜民族的苦难史,探究对于“如何生活下去才是正确的”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人存在价值的探析,也抒发着安寿吉个人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于祖国的深切热爱,映射着强烈的作家意识。
《北间岛》的登场人物规模庞大,在这里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类人物形象:不惧日帝和原住民压迫并奋起反抗﹑坚守民族主体性的民族主义者;为了谋求私利不惜牺牲同胞和民族利益的反叛者以及惧怕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而选择逃避的中立者。故事情节虽是以这三大家族为线索而展开的,但安寿吉将大量笔墨倾注于对于民族主义者的描写,对于这一家族的祖孙四代的描述贯穿着小说的始终。因此,对于这一家族的思想意识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意识的启蒙
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无论是在主题层面还是在结构层面,都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便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于人物的个性塑造是每个小说家最应深思熟虑的事情。人物个性的形成不仅跟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成长背景有关,还和他的血缘和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间岛》中的主人公,间岛移民的开拓者——李翰福就是典型的例子。李翰福与他的爷爷有着极为相似的性格特征,爷爷年轻时因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而未能及第,这种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报国无门的怨恨在李翰福心底里种下了深深的种子,影响着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一生的命运。
对于异乡人的大量移居,清人提出了入籍和变发易服政策,不加入清国国籍的朝鲜移民便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面对咄咄逼人的入籍政策和日帝的残酷剥削与镇压,由于政府的无能和社会的黑暗,赤手空拳没有坚实后盾的朝鲜移民们在夹缝中艰难地生活着。与抛弃民族﹑背叛国家的人相反,李翰福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民族实存的意义。已是半身不遂的他看到孙子因偷吃清人地主的土豆而被抓,被清人剃了头发受尽羞辱的时候,他拿起剪刀在愤恨与悲怨中与世长辞。无论是冒死越江到间岛进行耕作时的英勇,还是将一切罪过都一人承揽时的大义凛然,还是向钟城府使提出定界碑问题时的勇气,都体现着他无畏凶险﹑勇敢的性格特征。他用勤劳的双手和无尽的汗水开垦着朝鲜移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用顽强而坚决的意志抵制入籍政策,守卫着民族的根基。这一切都被孙子李昌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葬礼举办了五天,作为飞凤村的开拓者,李翰福老人的葬礼特别盛大”,李翰福始终受到村民们的尊重和敬佩。
三、非理性的反抗与对民族独立的探索
对于将爷爷的死归结为自己的错误,平生一直背负着爷爷去世的自责心理和负罪感而生活下去的第三代主人公李昌允来说,精神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使他失去斗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民族之魂。在得知自己心仪的女孩因为趋炎附势而与自己悔婚,决定嫁给清国人的走狗后,心中的怒火和对权势的愤恨都使李昌允变得焦躁不安﹑性情大变。在清人地主王福山的生日宴当晚,看透为其修建功德碑实则是为了搜刮百姓的真实面目后,盛怒之下的李昌允放火焚烧了功德碑并连夜逃亡他乡。虽然这种行为是冲动莽撞﹑不计后果的行为,也因此葬送了父亲的性命,但李昌允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豪强势力和对清人压迫的反抗。逃亡后李昌允在龙井村加入了私砲队并进行了严酷的军事训练,他怀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组建了一支保卫自己民族的武装力量,可见李昌允的心中充满了一种想为每个朝鲜移民心中都播撒下民族的种子的渴望,一种从爷爷那里继承而来的民族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大义凛然的精神。
俄日战争后,许多朝鲜移民都顺势去了海参崴,当舅舅劝告李昌允要离开这是非之地时,他誓死要“继承爷爷和父亲的遗愿,并葬在爷爷与父亲的坟墓旁边”。对于“这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回忆和爱”的“第二故乡”的坚守,对于这片土地和民族的热爱都成为了他对日帝进行反抗的原动力。步入中年的李昌允将自己对于民族独立的热望寄托于儿子李正洙身上,希望从小接受民族教育的儿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四、独立运动的热望与民族精神的存续
随着日帝侵略的步步加深,朝鲜移居民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仅精神上受到“皇民化”的折磨,还经历了妻离子散﹑失去亲人的痛苦。3.13运动时,日本领事馆警察隊队长末松警视收买朝鲜人警察向群众开枪,造成了死伤无数的惨案,以及收买中国土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珲春事件,可以说朝鲜移民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保卫同胞的抗日志士们对日进行了顽强的武装反抗,第四代人物李正洙就是其中一人。天生聪慧机敏,从小接受民族教育的他在革命志士朱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地参加独立宣言仪式,为革命和民族的独立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朱老师身旁默默帮助独立军的李正洙如愿以偿参加了对日作战,当他第一次开枪射中惨无人道的日军时,内心的兴奋和洗血国耻﹑为民除害的快感溢于言表,更加坚定了他守卫民族﹑为民族独立而奉献一生的赤诚丹心。在参与民族解放事业的过程中,李正洙结识了他一生挚爱的伴侣林英爱。随着日本总督府警务局的严岢审查与残忍的武力镇压,独立运动家们的活动逐渐减少并转入地下。正洙在年迈的父亲和爱人的劝说下,自首并经历了五年的牢狱之苦,入狱后的他虽然失去了革命初期时的满腔热血,但他的心中尚存着拯救百万同胞的信念。
五、小结
安寿吉的《北间岛》第一部侧重于对朝鲜移居民生活的真实描写,移居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镇压下,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伤害,以及他们对现实的自主选择,而小说第二部的大量篇幅都是在描写历史事实和当时在日帝统治下移民们的反抗活动。纵观小说中的主人公,不难发现他们祖孙四代身上都有共同之处,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主体性的坚守,这也是安寿吉能够倾注大量笔墨进行创作的原因所在。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主体性的认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从民族意识的启蒙到独立运动的高潮再到民族意识的存续,这一变化过程也暗示了安寿吉对于当时历史事实的态度,对于移民生活的考察和对人存在价值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