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琪
巴金先生的《寒夜》并没有描写很多人物,主要出场的只有汪文宣,他的妻子曾树生和他的母亲。故事情节在有限的结构中展开,由这些小人物日常琐碎的小事重叠构成小说。众所周知,《寒夜》不仅描述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而且作者力图以小人小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形。要研究巴金先生的《寒夜》,不仅要详细地分析各个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而且还需要从经济史的观点宏观的了解作品。今天,我们越来越不可能用同时代人的感觉,甚至自己所处的常情来解读巴金的小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通过研究当时社会的语境之后,再对小说进行考量是尤为重要的。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写实作品。它在这一点上,可与《憩园》齐名,可与《家》争辉,这三本小说都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实际意义极为深远。读过《寒夜》之后,眼前仿佛会再现出抗战后期的重庆甚至整个社会黑暗的国统区。整个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悲剧,《寒夜》中的汪文宣的家庭就处于这样的时代与环境中。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寒夜》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几乎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素材。作者曾说:“生活是真实的”,“几个人物都是拼凑拢来的”,“即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等却十分真实”。巴金先生就生活在当时蒋介石的战时“陪都”(重庆),他所加工构思的都是每天耳濡目染的事情,所以写的异常的生动与感人。他说:“整个故事都在我的住所附近。人们正在躲避警报或者生病......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价格飙升,生活艰难,战场接连告败......无论我走到哪里,即使坐在小屋里,我也能听到一般“小人物”的抱怨和诉求,特别是“冷酒馆”、“咖啡店”、“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等,”“小说中的每一个地点”作者“都熟悉”。正是由于巴金先生这么多的“熟悉”,才使这本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得非常顺利,好像你正在为一位熟悉的朋友写一本直笔并写一本传记。”[1]
抗日战争期间,重庆只是一个地区性的金融中心,但是1937年11月20日,在国民党当局发布《迁都宣言》之后,重庆随即成为战时的陪都,进而一越变为中央金融中心。战乱年代,重庆虽然为当时中国像巴金这样的作家提供了临时的立足之处。然而,对于那些依靠写作来维持日常生计的作家来说,重庆的生活也并非“轻松”。陪都时期的重庆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致使国民党币值一落千丈,物价的涨幅甚至超过了纸币发行的速度。物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作家的日子也捉襟见肘。当年生活在重庆的作家大多都有记录一种比市面梁价低的平价米,因为价格低,黑心的商家往往会在米中掺一些小石子和沙粒。除此之外,猪肝与菠菜的价格都贵的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当时的重庆政府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在经济危机严重的重庆,这些措施也是杯水车薪。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公务员的生活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尚未超过难以承受的范围,因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涨幅还是比较缓慢的:“最重要的是战争头两年食品价格上涨和缓——在重庆仅为8.5%。其他日用必需品,如衣服和住房的价格比食品上涨快——例如衣服的价格到1939年年中大约翻了一番,但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推迟购买新衣服。其结果是在头两年里,大多数人能够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不过分困难”。[2]巴金先生的《寒夜》在第一章里就交代了隔壁邻居张太太的衣着“她穿的那件褪色的黑呢大衣,不但样式旧,而且呢子也磨光了。”[3]由此可见,在战争初期,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衣服价格上涨迅速,普通市民只能穿着破衣烂衫勉强度日。
但是,在战争的中后期,人民的生活条件恶化了。根据《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中记载的《重庆各项商品平均零售价格表》来看,1937年至1939年的两年间食品价格基本持平。但是从1940年开始,特别是武汉沦陷后,长江货运断绝,各类食品价格骤然升高,其他主要食品的价格也相差无几。除了战争引发的货物中断、商品价格猛涨之外,1935年,国民党当局出台了货币改革政策,大量发行法币,也导致了陪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1943年,国民党陆续发行美元债券,以1美元兑换20元法币的比率在陪都倾销,但是成效一般。国民党的这一经济政策无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成都市民的消费生活水平大受其影响.我们以《寒夜》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的经济收入来对照参考,第十九章中交代像汪文宣这样的小公务员的月收入为七千元法币。以当时一美元兑换20元法币的汇率来看,汪文宣的月收入为仅350美元。《寒夜》第九章里,汪文宣想为妻子买一个生日蛋糕。“他掏出一把钞票来。他低头数了一数,一千一百几十元!这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明晚还得拿出公宴主任的份子钱一千元。他再看蛋糕,他看见了旁边一张白纸条,上面写着:“四磅奶油大蛋糕法币一千六百元”。他叹了一口气。他连一磅也买不起,多寒伧!”[4]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高涨,然而公职人员的工资却一直在跌落,月薪收入的涨幅远远不及于商品价格的涨幅。就如小说中描绘的一个四磅的蛋糕几乎是一个小公职人员月收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陪都的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困难,人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差。
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光是一些地位低的公职人员受到物价上涨的冲击,一些当局的高级官员亦为资金短缺颇为忧心。让我们来看一个当时社会中真实的案例。家庭负担较重的王子壮对陪都的经济危机体会深刻:“昨由部带薪水归,约略计之,本月又不敷甚巨。盖因过阴年已先借三四百元,本月又须为铎昭两人交学费,约二百元。余八百余元之薪金,如何能济此月之用。”[5]在国民党的高级官员里,王子壮应属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之辈,所以,他的生活也过得格外辛苦。现实中王子壮的真实经历与小说中的汪文宣甚是相似,在第11章中汪文宣收到了儿子小宣从学校寄来的信“先生说:物價高涨,我们这期收的图书费、伙食费都不够。每个人还应该补缴三千两百元,说是多了以后还可以退回来。”汪文宣要看到信后低声抱怨道“已经缴过两万多了,还要补缴,哪里来的钱!”[6]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朴实、忠厚本分的人,他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好工作,只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谋职。然而生不逢时,在战乱与经济危机的双层影响下,他的生活水平呈江河日下之势,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快不能满足,更别提子女的教育经费。身为父亲没有办法支付儿子的教育费用,身为一家之主没有办法支付一家的日常开销,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汪文宣束手无策。家庭经济拮据,贫困寒酸,再加上长期的婆媳矛盾也最终导致了女主人公抛夫别子,离家出走。
由于商品价格涨势迅猛,公职人员的日常开销变得越来越大,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了。迫于无奈,一些公职人员只能依靠提前预支薪水来维持生活。当年重庆政府在行政院负责此事的陈克文在日记中有提到:“有些人员因为生病,因为要应付物价的高涨,再三來借薪俸,有的已超过一个月。多借恐于公款有碍,不借又确于他个人的生活发生严重的影响。诸如此类的事情,日日要待解决,真令人头痛之至。”[7]《寒夜》的第十七章中也交代了类似的情况,汪文宣像他的领导周主任借薪“‘我想借支一个月薪水,请主任一周主任不等他说明理由,立刻截断了他的话,厌烦地挥手说:‘支半个月罢,你去会计科拿钱。他没有第二句话说,只好忍羞到会计科去支了三千五百元。他想:这点钱能够做什么用呢?他带着苦笑把钞票揣在怀里。”[8]此时的汪文宣因无力支付看病的费用以及家庭的日常开销,只能放下身段再三来借薪,以维持生活。一个公务员的生活尚且窘迫至此,更不用提金融危机下,一个普通重庆民众的生活是何等的悲惨。第13章中汪文宣说“现在看病吃药住医院都要花钱。像我们这种人只要有饭吃,就算是有福气了。他们说湘贵路上不晓得饿死多少人。”[9]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下陪都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苦不堪言,小说的最后,男主人公汪文宣也在饱受疾病缠身与失业的痛苦中凄凉的死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不晓得有多少人受尽苦楚而死去,也不晓得有多少家庭要在穷困潦倒间走向灭亡。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像汪文宣这样的人太多了”。也就是说,汪文宣这个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经济危机笼罩下的陪都,像汪文宣这样的公务员都活不下去,更不用说那些无权无势的贫苦劳动人民。这也正是巴金先生塑造典型人物的意义所在,他不仅让读者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人民的生活目不忍睹、更让读者体会到社会的黑暗胜过寒夜。
巴金先生将汪文宣的一家置身于这个战事失利、经济危机、生病不敢去医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重庆,让汪家的妻离子散、家败人亡的悲剧就发生在这个蒋氏陪都的典型环境之中,其意味是何等深长。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寒夜》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悲剧,不如说它是重庆经济危机影响下众多家庭悲剧里的一个缩影。作品正是通过对这种令人窒息的胜过寒夜的现实告诫民众,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经济体制必然走向衰亡,作品的现实意义之一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谈《寒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巴金.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204.
[4]巴金.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232.
[5]王子壮.王子壮日记[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6]巴金.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241.
[7]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巴金.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286.
[9]巴金.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