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兀鹰

2018-11-06 11:13宝丁
航空知识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斯塔中队大队

宝丁

由民用转为军用的福克-乌尔夫Fw 200“兀鹰”被邱吉尔称作“大西洋的祸害”。可是这个厉害角色,在二战后期也不免从猛禽沦为了“坐鸭”。

最后一次胜利

1943年11月底,德国空军KG 40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得知自己所使用的Fw 200即将被替换掉,这个消息让大队上下很不开心。作为那时仍然装备“兀鹰”的唯一单位,第3大队对自己飞机的信任不减,而对于即将换装的亨克尔He 177则是心存疑虑。

果然He 177自身的机械问题一箩筐,于是第3大队得以继续保留他们的“兀鹰”。1944年新年的第一天,大队长兰伯特·康斯奇格少校向部属送上新年贺词,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出击顺利,可是他的大队注定将要接受与他贺词内容完全相反的命运。

贺词发出四天后,第3大队的主要驻地,波尔多一梅里尼亚克机场遭到轰炸,导致8架“兀鹰”被毁,另外3架受创,真可谓开局不利。两周后的1月17日,第3中队从挪威基地出发赴冰岛附近水域实施侦察,由恩斯特·里宾斯伯格中尉驾驶的1架飞机未能归来,成为“兀鹰”在1944年的第一个战斗损失。

随着盟军不断牢固树立空中优势,“兀鹰”已被证明是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航远程战斗机部队的理想猎物。1944年的第一次典型打击发生在1月27日,在法国中部的阿沃德附近,第9中队的1架Fw 200被英军的“蚊”式击落,机长威利·施密特和4名机组成员全部身亡。

英国空军的战斗报告清晰记载了这次空战。“阿沃德东南方向,谢尔夫上尉急剧右转,从敌机机尾发起攻击,射程500米,飞行高度90米,7~8秒后将目标打爆,子弹从左翼扫过机身,机身下部起火……发动机爆炸起火,坠入树林,时为16时30分。”

正是在这种不利情势下,康斯奇格少校的下属还是奋力履行着自己的主要职责:对海攻击。2月10日,第3中队的3架“兀鹰”在经验丰富的中队长罗伯特·梅利上尉带领下出动,10时55分,这些德国飞机向冰岛东部的港口塞济斯菲厄泽投下了炸弹。

这次空袭击沉了英国油轮“埃尔格里罗”号。大队长康斯奇格向第3中队发来了贺电,但他以后将不再有机会这样做:2月10日的行动是Fw 200在整个战争期间最后一次成功的对海攻击。

可怕的日子

两天后,第3大队试图在比斯开湾重演第3中队的成功,却遭遇血腥失利。当天有6架“兀鹰”扑向菲尼斯特雷角以西640千米的一支盟军护航队,带队的是大队部的冈瑟·塞德上尉。

在飞行途中,德国人注意到自己的右前方出现了一些双发飞机,他们满以为那是前来护航的Ju 88。结果,来者以急转弯姿态迅速进入了攻击位置。塞德座机上的维尔纳·泽拉恩记得自己的飞机只受到一次攻击,他的左脚被子弹擦伤,而返回基地后,地勤人员在他们的飞机上数出了130个弹孔。现在,从法国出发奔袭北海的航程已经变得过于凶险,以至于同盟国的护航队在海上与“兀鹰”的邂逅成了一桩稀罕事。

到了3月末,第3大队才又有了一次像样的对海出击。3月27日,拥有49艘船舶的JW58/RA58护航队从苏格兰的埃弗湖发往俄国的摩尔曼斯克,为其护航的军舰中包括2艘护航航母,分别是搭载着第846战斗机中队的“追踪者”号和搭载着第819中队的“活跃”号,两个中队都装备着美制F4F“野猫”。

第3大队试图在28日的7时25分发动攻击,但立即遭到了“野猫”双机编队的拦截,两位飞行员是第819中队的诺尔·西蒙少尉和阿兰一斯威夫特少尉。

升空后的“野猫”爬升至3000米高度,由于浮云密布,西蒙多次接近“兀鹰”未果,正当他在忧虑逐渐减少的燃料时,却意外锁定了几千米外的一个暗灰色目标,“飞得很低,显然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西蒙加大油门全速迫近,接近后的“野猫”向“兀鹰”的机尾开火,由于距离过近,德国飞机的尾流一度扰乱了西蒙的飞行,不过他很快就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并以新一轮射击击中了“兀鹰”右翼上的两台发动机,它们都开始冒出黑烟。

“发动机着火后,敌机的鼻子翘了起来,然后,几乎就像慢动作一样,它在一阵水雾淋溅中坠入了大海。”这架“兀鹰”于9时20分坠毁,地点是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熊岛南部水域。

大约7个小时后,另一架“兀鹰”又成为第846中队的戈登·德布尼少尉和雷格·米德少尉的牺牲品,它在16时27分于空中解体并坠入大海。

那一天的事情仍未就此结束,“追踪者”号航母的1个双机编队在18时18分截击了又一架Fw 200,它先是左翼外侧发动机着火,然后是左翼内侧发动机,接着右翼又起火……

對于KG 40的“兀鹰”而言,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日子——损失了3架“兀鹰”,多达20名机组人员死亡。不仅如此,与KG 40合力袭击护航队的另一个航空单位以及一支U艇部队同样损失惨重。

哪里才安全?

很显然,“兀鹰”再也不能对同盟国的海上航运构成威胁了。3月将尽时,KG40第3大队报告其有35架飞机在编,然而能飞上天的只有8架。4月1日,德国空军解散了“大西洋司令部”这一编制,原隶其下的KG 40被划入第10航空军,这次转隶意味着“大西洋的祸害”正式和海空交战说再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第3大队的“兀鹰”就此安全了。5月,2架“兀鹰”在事故中坠毁,造成8人死亡。6月,另外2架同样毁于机械事故,其中发生在6月14日的那次坠机导致10名空勤和地勤人员死亡,另有2人受伤。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兀鹰”单位纷纷从法国撤退,在此过程中,仍有倒霉者。7月5日,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奥托·基普驾驶他的“兀鹰”从法国北部转场前往法国中西部的夏朗德机场。刚刚起飞不久,基普的飞机就被P-38“闪电”盯上了,后者追逐至50米高度,在那里把“兀鹰”打着了火。

攻击者阿特·杰夫里上尉在战斗报告中称:“我在350米距离上开始射击,持续接近至大约50米,敌机的右翼发动机立即起火……然后敌飞行员实施了机腹着陆,机身停止滑行时,整个飞机都被点燃了。”

杰夫里不曾料到这架敌机上居然还有生还者。基普在一块玉米田里成功迫降,大部分机组人员得以逃生,唯一丧生的是机械师奥托·基佩哈特,他被P-38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后脑。

退到挪威和德国的Fw 200远离盟军护航队,回归到运输机这一它们最初的角色定位中,而损失仍在继续着。7月9日,第7中队赫尔穆特·库特雷尔少尉的座机坠毁在挪威的一座山頭上,机上的12名人员同赴黄泉。

战争后期,“兀鹰”的驾驶舱成为一个高风险岗位。

8月14日,资深飞行员鲁道夫·比贝尔格在驾机将第8中队的补充人员送往特隆赫姆地区时出了事,他的“兀鹰”受到一阵怪异的山风影响而撞向地面,包括比贝尔格在内的6人遇难,1人受伤。

1944年9月末,在战时被敌机击落的最后一架“兀鹰”发现了。9月27日,赫尔穆特.利曼上尉驾驶1架Fw 200从斯图加特飞往西班牙,执行一次疏散任务。战前身为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的利曼在加入KG 40后一直表现稳定。当天20时31分,他的飞机在第戎以南被美军第415战斗机中队的“英俊战士”双发战斗机拦截而化为一团火球,利曼和机上的另外7人全部遇难。

意外成功

有些令人意外的是,在厄运和阴郁之中,战争末期的“兀鹰”偶尔仍会取得别样的成功。1944年7月7日,第3中队的飞行员海因茨·斯塔恩克中尉从挪威北部的班纳克起飞,经过8小时的长程飞行,降落在一片不毛之地。

这里是极北之地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亚历山大岛,这个荒凉所在对德军的唯一意义就在于上面的极地气象观测站。自1943年9月以来,这个观测站一直在苏军的鼻子底下坚持运作,就在斯塔恩克出发之前,观测站10名工作人员中的9人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肉而得病,“兀鹰”的任务就是去解救他们。

在恶劣的天气中,“兀鹰”的右侧起落架和尾轮在着陆过程中受损。第二天,1架Bv 222水上飞机赶来投下了一些修理工具和零部件,机组人员们就用这些修理了他们的“兀鹰”。在7月10日晚上,斯塔恩克带着机组和观测站人员起飞,顺利返回挪威。因为这次成功的救援,斯塔恩克于当年10月24日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在战争最后剩余的几个月中,Fw200几乎已经绝迹,然而其间还发生了一次特别悲惨的损失,创下单架“兀鹰”折损所导致的人员伤亡人数之最。这件事发生在10月11日,由第7中队的汉斯·吉尔伯特驾驶的1架“兀鹰”在挪威北部的巴杜福斯以南坠毁,坠毁原因是飞机严重超载——当时机上竟然共有5名机组和46名乘客!

这次事件导致KG 40第3大队在1944年11月被解散,只有第8中队保留为“兀鹰”运输机中队。在那之后,成功实施了极地气象观测站救援的那位斯塔恩克,完成了“兀鹰”的最后一次表演。

1945年3月31日黎明时分,斯塔恩克驾驶的“兀鹰”降落在了希腊罗得岛的卡拉托机场,按照计划,这架飞机将装上当地的物资,然后飞回奥地利的维也纳新城。不过盟军的侦察机发现了它的踪影,于是驻扎在希腊的第252中队的6架“英俊战士”在当日14时50分起飞,前来摧毁卡拉托的德国飞机。

到达卡拉托后,英国飞行员却一无所见,只能向机场建筑扫射一通了事。直到回到基地,装在最后一架“英俊战士”上的照相枪才揭示了真相,原来那架“兀鹰”已经被巧妙地伪装成了一小片橄榄树林。

英国人重新出动,但扑了个空——下午的晚些时候,斯塔恩克已经提前起飞,算是在同英国皇家空军的最后一次较量中胜出了。

责任编辑:王鑫邦

地面养护中的“兀鹰”。

猜你喜欢
斯塔中队大队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我爱我的中队
驱猴大队
大队委竞选记
《亚洲模式》乔·斯塔威尔
《亚洲模式》乔·斯塔威尔
首战告捷的空军第28大队
威震长空的英雄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