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视域下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2018-11-06 02:48曹洪侠毛景冬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滨河滨水绿地

曹洪侠 毛景冬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234100;2.安徽荣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宿州 234100)

河流与湖泊都是城市海绵体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道路共同串联起了城市绿色廊道空间,从而产生了海绵城市这一完整的系统。河流与湖泊作为积累雨水径流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排放以及使用雨水的容器。它们是地表径流汇聚的主要场所,还具备了快速吸纳以及大容量存储的重要特征。[1]保护以及开发河流与湖泊是当前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内容,保持河流健康、畅通,维持水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样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河流、湖泊等水域和陆地之间相互连接的区域自然或人工建设所形成的景观,主要连接了城市以及水域,其特殊的景观资源优势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品味,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如何深入挖掘城市滨水空间的独特优势,创造出具备区域化特征的滨水景观,从而实现城市、自然、居民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主要任务。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当中的独特区域,它不单单能够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还能够为居民提供愉快而又舒适的亲水环境[2]。

(一)自然资源特征

滨水空间因为所处位置比较特殊,是由不同元素形成的典型生态交错带,存在非常丰富的物种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观赏以及研究的需求,还能够产生微气候,是城市当中的“天然氧吧”。

(二)人文特征

自古以来,水就被认为灵动的,人类更加喜欢依水而居。在大大小小的园林当中,都出现了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水系。在过去,人们亲水、观水,在水边饮酒作乐。现代人同样也喜欢在水边嬉戏游玩,这都是水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气息。

(三)景观特征

滨水景观本身属于线性带状分布的空间,因为其空间独特的水体作用,使其能够形成斜坡堤岸以及蜿蜒河流等特殊的滨水空间。这种空间特征具备了较强的凝聚力以及指导性,有助于形成序列空间节点。

二、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保持城市开发之前的所具备的水文特征,增加以及提升降水以及涵养水源的区域面积,方便处理一些突发情况。第二,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转变过去粗狂的建造模式。第三,开发模式要以低影响力为基本要求,在城市建设时控制城市当中软硬件之间的比重,在满足城市硬件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城市水系以及绿地规模,保证雨水的循环使用。因此,滨河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原则。

(一)功能性原则

任何景观都要有不同于其他景观的个性特征,景观位置的不同体现功能需求的差异,比如经济、生态、防灾避险、景观以及卫生防护等方面的功能。居民区附近的运河滨水景观则更多的需要考虑人的需求以及环境特征,比如在城市的主干道周围进行植物配置需要综合性考虑防护属性,同时还需要兼顾景观属性与游园属性。在配置植物的时候还要按照滨水植物景观的种类来选择植物发挥的重要功能,按照不同的周边环境以及立地条件来选择符合的树种,表现出滨河景观的不同功能。比如水生植物景观能够充分的结合水体的种类来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

(二)生态性原则

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条件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园林植物景观。植物配置不单单是使用植物来营造出特定的景观,同时随着城市生态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人们更加重视城市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保障物种多元化。所以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妥善处理好各个植物之间、植物和环境间、植物和人的关系,保证植物的配置能够兼顾文化美、生态美、科学美与艺术美。

(三)艺术性原则

对于滨河景观建设方面来说,要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美学原理,使用对比、协调和统一变化等基本的植物造景手法,体现出植物群体以及个体的美感,从而形成意境美,最大化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体现出艺术性以及科学性之间的统一。在具体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分布、因地制宜,注重整体之间的一致性,考虑植物的季相、色彩与树形等,产生极为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及景观层次感。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和建筑、水体以及道路等相关因素之间的搭配,注重不同配置形式之间的合理过渡,植物种植密度等,产生最佳的艺术景观效果。

(四)文化性原则

我国自然山水园林风格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形成了顺应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理念“模山范水”,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并融入了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园林景观设计也要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园林绿地景观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于一体、分区合理、优美舒适、干净整洁、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要求的生活游憩空间场所。

不同的城市与地域范围,有着不同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滨水绿地景观在设计时,已经有天然景观元素-水,设计不仅要考虑现场的生态条件以及周围环境,还要考虑城市地方特色和人文风貌,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视市树、市花的使用,为丰富园林景观又要考虑地带性植物使用和名贵树木的使用。

(五)经济原则

滨河景观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经济层面考虑,就是要尽量少投入,获取最好的景观效果与功能效果,这和当前所提倡的环保与节约是吻合的。想要做到这点需要因时因地栽种植物,尽量使用本土植物,合理的使用外来树种尤其是名贵树种。在配置植物的时候还需要注重长期效益,配置乔木、灌木与草本相结合的形式配置,尽量使用地被植物来代替草坪,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有效结合,植物的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结合。为了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需要按照高标准的艺术效果来进行配置。为了提升苗木移植以后的成活率,可以选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移植,例如在移植大树的时候可以使用营养液。

三、基于海绵城市视域下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策略

(一)陆地空间

1.陆地空间中的道路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因为功能需要,通常会进行硬化处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地表径流与城市污染。这种硬质路面使得雨水无法下渗,只能够利用地表径流,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在满足城市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滨河道路可以选用透水混凝土或者是沥青材料。在游玩道路上则可以使用草坪砖、透水砖等。道路两侧则可以使用下沉式绿地体系,人行道路上的树木则能够使用盖树池的方式,避免地表径流的产生。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利用雨水溢流通道将雨水排入道城市的排水网络当中。

2.陆地空间中的水系湿地设计

湿地空间能够有效净化雨水以及城市污水,特别是对于那些水系相对较多的城市,增加湿地空间可以显著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为雨水提供了滞纳和净化的场所。为此,在河道的两侧可以设置绿化带,合理使用河道和道路间绿化带,保证地表径流能够有滞留以及缓冲的空间。在滨河区域较为宽阔的地方设置绿化带以及低洼草坪,加强对雨水的调蓄以及净化能力。对于一些水沟以及鱼塘,则需要使用生态措施,强化对河流湿地生态层面的保护力度,设置净化雨水的系统。

图1 水系湿地图

3.陆地空间中的雨水花园

由人工挖掘或者是天然残生的下凹式的绿地空间,主要用于收集地表径流雨水。在该空间中设置浮水、挺水以及沉水植物,借此达到净化雨水的根本目标,利用雨水的下渗作用,使得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补充。对于海绵城市而言,雨水花园是一块极为重要的海绵,是满足地理与自然条件要求的雨水存储设备,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使用植物种植设计以及景观细节设计相结合的形式,使用自然土壤与植物有机搭配的形式来达到雨水过滤的目的,提升雨水渗透能力,降低地表径流的数量。雨水花园除了实现雨水储存能力以外,还被赋予了一定的观赏价值,这也是解决洪涝灾害的重要举措。

图2 雨水花园

4.陆地空间中的下沉绿地

下沉绿地能够更好的截留雨水,有效提升雨水利用率,并获取比平型绿地以及凸型绿地更好的生态效益。在空间营造的时候,下沉式绿地景观整体高度要比周围的道路以及建筑物的高度要低。在河道两侧绿化带当中涉及雨水出口,雨水高度介于路面以及绿化带中间。地表径流与雨水经过绿化带进行初次过滤,然后逐渐流入到下沉的绿地空间当中,雨水在这个空间中进行渗透以及净化,并排出多余的雨水。

5.陆地空间中的生态滞留区

生态滞留区与雨水花园的作用相似,但是从工程技术层面看,建设要求更加严格,它对于工程排水结构以及土壤都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依据位置不同能够将其分成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区以及生态滞留池等。

图3 生态滞留区

6.陆地空间中的渗透池

对于绿化面积相对较大的开放性空间而言,需要设置渗透池,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这种形式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降低径流的速度以及高峰径流量。同时,渗透池还能够与草坪绿地有效融合,从而提供游玩与休憩的场所。

(二)水面空间

水生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其对于滨水环境净化以及美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选择以及配置水生植物能够极大的丰富水域景观以及加强净化功能。因为城市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同时还能够改善水质,有效降低城市污染,创造出优美的滨水景观。

1.乔木层植物景观的更新

乔木层作为滨水植物景观当中对于景观空间大小、范围、高低以及开放程度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设计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过程中,合理配置乔木层能够有效的完善植物景观空间效果。当前余杭区水景公园中高等植物的种类较多,随着园林植物不断的引种驯化以及组织培养等技术持续发展,能够用在园林植物配置当中的资源也在逐渐的丰富。所以需要因地制宜,按照地域特征,产生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配置效果。

2.开敞型植物景观带的增加

亲水作为人类的本能,生活在水域周围的人们总是希望可以接触到水或者是能够接近水域,所以在设计水景公园植物景观的时候,首先需要满足人们对于周围空间的体验,将会对水体的触觉、听觉以及视觉感受融入到我们生活、游憩以及工作场所当中。在滨水景观带当中需要适当的添加开敞型的滨水植物景观带,从而满足游客对于水面景观的视觉要求,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绿地空间[3]。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立地条件,创造出开敞的植物景观空间,比如在滨水区设计木栈道、亲水平台等,使得游客不单单能够观水,还能够戏水,充分的体现出水与人之间的景观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助于构建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植物景观,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旅游资源,确保安全性。在设计城市水景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游客亲水功能要求以外,还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安全功能,比如在临水区设置亲水平台、护栏和坡度相对较缓的驳岸,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3.水生植物景观的极大丰富

依据水生植物形态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栽种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睡眠植物景观分成浮叶型植物景观、挺水型植物景观、浮岛植物景观、漂浮型植物景观以及沉水型植物景观来综合性打造。[3]

第一,挺水型植物景观。根部在泥土中生长,可是叶片和叶柄在水面或者在湿地上生长的水生植物,像慈菇、梭鱼草等构成。挺水植物具有花色鲜艳、植株高大的颜色,很多都是叶子和茎分化,是水景公园水面植物景观使用最为广泛的植物景观种类之一。

第二,浮叶型植物景观。浮叶植物指的是根部在泥土中生长,叶片浮在水面之上的植物,像睡莲[4]。浮叶植物地上茎柔软无法直立或者是没有地上茎,叶片在水面上漂浮,其美丽的叶片以及丰富色彩的花朵在增加水面景观效果以及改变水面色彩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漂浮型植物景观。漂浮型植物景观指的是植株体整体在水面上漂浮的水生植物,像浮萍以及槐叶萍。漂浮植物的根部无法在泥土中生长,株体通常在水面上漂浮,随着风浪以及水流漂泊,很多都是观叶植物,将池水作为绿荫或者是装饰。可是因为其本身漂浮不定,在造景的过程中难以划定其范围,从而保证植物配置的稳定性。

第四,沉水型植物景观。沉水型植物主要是指植物体整体在水中生活,只有少量种类在花期把少部分茎叶以及花部伸到了水面外面的水生植物,像水车前。大型公园植物造景方面沉水型植物的使用并不多见,主要是使用在小型的水体当中,尤其是水质清澈以及水体较浅的水体,营造出了宁静、幽深以及神秘的景观氛围。

第五,植物浮岛景观。对于植物浮岛景观来说,主要是一种像是木筏式人工浮体,在浮体上面,栽种部分挺水植物,像千屈菜以及再力花等漂浮于水面上,不单单能够实现净化水体和美化水体景观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为鱼类、鸟类等生物创造出生活空间,同时还有消波的作用,降低水体对于驳岸的冲击,从而保护驳岸。伴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的提升,植物浮岛景观开始作为水生植物造景的全新形式,逐渐的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这五类水面植物景观当中,浮叶型植物景观以及挺水型植物景观是较为常见的,使用也比较广泛。

4.植物和景观要素相协调

植物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设计表现在堤与桥梁、园路、建筑和景观小品等层面。很多滨水区域,部分协调性设计依然存在不足,需要将其细化,把植物配置利用竖向对比、平面布局、季相变化以及色彩搭配等层面,和滨水景观元素进行组合与搭配。比如在桥梁的两侧种植植物从而实现掩映的效果,使用植物枝干来达到遮蔽的作用,使得桥梁能够掩映在树木当中,产生意境;还可以将植物直接种植在桥梁上,比如像瀑布一样的悬挂在桥身的两边,能够使得桥梁生硬线条得到软化,使得桥、植物以及水能够实现有效同意。在道路的两边种植乔木,保证竖向景观的层次愈发丰富[5]。

结语

当前,海绵城市依然属于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牵涉的学科以及理论知识广泛,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学科去不断的思考以及深入。水资源问题是现在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滨河区作为城市当中的开敞空间,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主要切入点,研究了海绵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问题,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为海绵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滨河滨水绿地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