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辉
也许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着无数个“不安分”的因子。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卫宏远身上,除了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之外,他更有重披盔甲从头开始的决心与勇气,也有历经磨难仍展翅高飞的沉着与信心,以及鞠躬尽瘁为国效力的霸气与使命感。
卫宏远早年就在工业结晶、流体混合、绿色分离技术以及化工安全等多个方向上研究深造。当他于199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在英国流体力学研究(BHR)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和首席顾问多年后,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国创业。
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优越的就业待遇,堪称完美的科研前途,这些在卫宏远看来,远远不能与回国创业、为国家化工产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相提并论。“中国的化工产业非常发达,但很多化工工艺的核心技术、工艺包开发以及绿色安全设计方案却始终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公司”。卫宏远对此感到忧心忡忡。由此看来,中国化工产业的升级与创新迫在眉睫,已经历经几十年峥嵘建树的卫宏远,从化工开始,亦会以化工结束。他将自己拥有的先进理念与尖端化工技术带回祖国,用从零开始的魄力融入提升我国化工工艺技术的发展潮流中,这是他的担当,他的责任,更是他从未改变过的梦想。
2015年卫宏远受中组部邀请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观礼
都说人生苦短,如今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卫宏远,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功开辟出了一条创新创业的奋进之路。从放弃海外所有,一切从头开始回国创业,卫宏远可谓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所幸,他的满腔热血与豪情没有白费,怀着一名企业家的远大志向,卫宏远相继创办了天津天达联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普恒康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他在为提升我国化工领域(煤化工、制药工艺、精细化工、化肥工业)的工艺技术而努力的同时,也在创新创业这个大舞台上,不断释放着激情。
到外企指导工程师进行工艺优化
卫宏远的这份激情全部献给了我国的化工产业。在提到目前国内的化工产业工艺水平与设计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时,卫宏远显得有些激动:“尽管表面上看,我国化工工艺很发达,但关键技术却只能以高价购买国外企业的工艺包技术,价钱能被外企卖到上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现实的严峻时刻警醒着这位化学工程专家身上的使命感,带着心中“要提高和创新我国化学工程工艺的核心技术和设计方案,推动国内化工工艺发展”的美好愿景,卫宏远于2002年回国来到天津大学任教,一边教书一边寻找合适的技术产业转化基地准备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
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卫宏远回国创业这一举动,“当机立断”绝对很贴切,那时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只要一想到我国的很多高端化工工艺还在“被卡脖子”中挣扎,他就恨不得能立刻插上翅膀飞回国内,去打破我国化工工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回国后的卫宏远也深知他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局面:无论是组建团队,培养人才,还是创办公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可他却对此充满信心。
卫宏远的创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破化工工艺技术的垄断,做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工艺与装备。于是组建研究队伍是头等大事。已经有着多年化工工程技术研究经验的卫宏远深知自主创新能力中人才的重要性,为此,他广纳贤才,组建了由多名海外杰出人才的顾问团队和经验丰富的国内高级研究员组成的专业研发队伍,专门致力于化工创新工艺技术的开发、高效化工过程与设备设计、技术咨询和顾问服务等多方面。如果说以前的卫宏远只是在科学世界里摸索研究之道,那么在创业这条路上,卫宏远就好似一位永不知疲惫、尽情享受创业乐趣的冲浪者,带着这股冲劲,卫宏远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他们将自主开发的尖端技术进行产业转化,积极推动本土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共申请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0项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
卫宏远的团队还和国内外多家化工、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无水氨工艺”产业化的研究,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大颗粒工业级硫铵技术”产业化研究,还与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大型化工焦炉的模拟仿真”“无回收绿色环保焦炉的仿真与优化”等项目的研发,不仅使企业在化工工艺技术上获得巨大进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还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家节约了几十亿外汇。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卫宏远和团队的齐心协力,他们还获得了许多“外援”。企业发展初期,天津市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了研究资金和项目支持,帮助企业很快度过了初创阶段。政府部门的帮助无疑是卫宏远创业路上的“助力器”,同时他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卫宏远入选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和第五批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同时还担任中国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在他的领导下,企业创办至今已经获得多方帮助,而企业自身也在推动着天津的国际化建设,在卫宏远的努力下,团队与国际著名公司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美国宝洁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建设天津的未来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
天津公司的成功创办,大大增加了卫宏远在创业路上的信心,也令他对接下来的创业之路斗志满满。在一次偶然机遇下,他来到位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的甪直古镇,原本是放松心情的一次游玩,却在卫宏远的创业之路上画下了难以抹去的重要一笔。
工程团队帮助企业实现零排放
与苏州古城同龄的甪直镇,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有“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誉。“一来到甪直镇,我就立刻爱上了这个地方。”卫宏远说道。带着对甪直镇的喜爱之情,他大胆决定要将企业建到甪直镇来。有人说将企业建在甪直,是源于卫宏远对甪直镇的“一见钟情”,其实不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如此果断,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内心对江苏地区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认可。卫宏远所涉足的化工工艺技术向来与环保不分家,因此他也格外重视环境问题,这次来到甪直镇他也因此产生了加入节能环保产业创业大军的想法,而甪直镇优美的人文环境和当地良好的创业环境,正合他心意,也是让他坚持留下来的原因。
对苏州的喜爱使得卫宏远在2016年决定再度将创业之路扎根于苏州甪直镇,他创办了苏州普恒绿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恒”)。他提到,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苏浙沪市场对化工环保技术的需求更大,像普恒这种小而精的企业完全可以依托天津公司的技术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拓展目标客户。“了解市场需求,从用户角度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这是非常重要的。”卫宏远说。“实现用户利益最大化”,这不仅是普恒的创办宗旨,也是普恒在创办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创业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卫宏远偶尔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但他心意已决,既然已经来到甪直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会离开。他坦言,当时普恒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人才,在高校密集、人才众多的江苏,很多学生早早就在毕业前被各大知名企业“抢走”,普恒这样一个新兴企业该如何在“抢人大军”中站稳脚跟呢?卫宏远有自己的打算,他表示,就目前趋势来看,国内对环保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有关的研究项目也只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自然会进入良性循环。而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要保持创新活力,就要在技术储备和研发等方面坚持持续性地投入,也因此不能一直让企业在天津团队的“庇护”下发展,所以卫宏远决定在长三角地区逐渐扩大企业规模,规模扩大后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趋势,人才稀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除了人才,另一个问题便是企业发展模式的更新。作为国际化工安全领域的佼佼者,卫宏远早就打算改变长期以来国内化工安全主要靠“培训、教育、管理”的旧模式。于是,普恒创立之初就确定了要在化工安全领域推广安全理念。卫宏远表示,人总会出错,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只要在化工工艺和装置初始设计上下足了工夫,即使操作人员出错、系统出现偏差,也能从根本上杜绝隐患。但当他投入大量精力做装备加工后,很快意识到,普恒的创办绝不能人云亦云,既然企业优势在于先进的自主研发技术与高端人才团队,何不将其利用好呢?于是,他紧急调整思路,从专注于装备加工转向技术开发与方案设计上,最终使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顺利转型为纯粹的科技企业。
此外,在普恒的成长阶段,有大量化工厂都面临着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难题。当时,卫宏远带领着只有5个人的团队成功打了一场“硬仗”,他们针对化工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在节能减排、废水处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展开研究,小到数据分析、方案设计,大到工程建设、工厂开工,这支“5人军团”全部将其揽入怀中,他们通过对废水中的杂质进行精确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对方案“量体裁衣”,定制了一套最“合身”的废水处理方案。
普恒的全力以赴也为企业带来了喜讯,团队在为安徽一家企业的废水处理方案进行分析和创新设计后,使这家企业的工业废水达到零排放,同时他们将在废水中提取的铵盐也成功变废为宝,成为该企业生产的复合肥的生产原料。另外,团队设计的一整套节能方案还可以实现二次蒸汽再利用,每年就可产生500多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小二次蒸汽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卫宏远对江苏的喜爱之情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显露无疑,除了创办企业,他在甪直镇还创办了“创业咖啡”,致力于将甪直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一堂,组织当地创业者多沟通、多交流。自创办以来,当地的领军人才经常就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创业路上的经验与想法。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创业新手获得更多的经验与建议,还能使不同行业中的人才碰撞出新的火花。
卫宏远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大学教授。
自从2002年回国后,卫宏远就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在为提升我国化工工艺技术努力的同时,他迫切希望寻找到一个中国在化工工艺方向上与国际接轨的机会,但想要达成这个心愿仅凭个人力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我可能改变不了很多人,但至少可以先改变自己学生的科研思维,让他们紧跟前沿科学的步伐,尽量与国际接轨,站在世界科研的前沿。”卫宏远表示。
科研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这是卫宏远经常问学生的问题。凡是他招收的学生,首要做的不是讨论如何做研究,而是弄明白科研的真正意义。“我们做科研为的就是为人类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和真理,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而不是为了文凭或学术头衔。”卫宏远感慨道。
赴跨国公司海外总部参观指导
清楚自身做科研的目的后,卫宏远接下来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品质。良好的科研态度对研究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他首先提倡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的严谨度。他认为,既然已经决定要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那么严谨的学习态度会使研究事半功倍。此外,科学工作者还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面试学生或挑选合适的团队成员时,卫宏远从不看学生的出身,而是格外看重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方法、习惯,尤其是对科学的态度。他提到:“很多年轻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抛开名牌头衔,科研素质往往并不过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卫宏远还表示,在学生教育上,其实靠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老师充当的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当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剩下的就要靠学生自己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又是该批判的。“做学问一定不能缺少批判精神,只有怀疑才会有收获,有挑战,才能帮助学生重新思考问题正确与否。”
在人才培养上,卫宏远还有一套点到为止的好方法。在他看来,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科学使命,创新根本上还是要靠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作为导师,无需对学生和青年科学家全部包揽或者思维上给他们预设定式,而是应该给年轻人让路,为年轻一批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科研资源,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才是他当前教学工作中有待加强的部分。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是搞科研的人就一定是索然无味的,但卫宏远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人,无论是创业者,科研人员还是教师,每一个角色中他都要为之注入一丝“艺术气息”。“这样更能激发我的想象力,也会使我更投入到工作中。”卫宏远笑谈道。
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教学任务也在循序渐进地展开,无论时光如何消逝,卫宏远当年回国任教和创业的初衷,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即使时过境迁,卫宏远身上的豪情与壮志仍未消散,未来在我国化工工艺创新的大潮中,他依然会昂首挺胸,带领团队傲立潮头,奋起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