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唐延禄义办山村小学坚守27年

2018-11-06 05:11徐炯权
民主与法制 2018年41期
关键词:孙女学校孩子

徐炯权

迎着晨曦,88岁的退休教师唐延禄第一个来到学校,他把教室的门一一打开,再拿起扫帚打扫卫生。然后,在教学楼前迎接一个个到校的孩子……27年来,他天天如此。

这所他亲手建立的学校——天天乐小学,位于湖南省祁阳县羊角塘镇狮城村半山腰上,周边都是崇山峻岭。27年间,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学校从几间破旧的瓦房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教学楼,由1个班10多个学生增加到7个班150个学生,共有3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大山,放飞心中的梦想与希望。

再上讲台,退休教师重办山村小学

狮城村是个只有400来人口的小山村,地处偏僻,自然条件差。生长在这里的唐延禄,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因工作满25年和身体原因,51岁的唐延禄从祁阳县羊角塘区中学退休后,回到了村里定居。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1984年,唐延禄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主任。

唐延禄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修筑出村公路。从那时起,一把铁锹和两只竹箢箕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劳作工具。早上天还没亮,一个瘦小的身躯就在空旷的路上来回走动,他一锨一锨地挖,一镐一镐地掘,直到傍晚才拖着满身的疲倦和尘土返回家中。渐渐地,村民们也越发起得早了,天还没亮,崎岖的山路上便热闹起来。几个月后,一条长6公里的盘山公路终于建成。路修通了,唐延禄又带领村民架通了一条4公里的低压电线,全村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日子。然而,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带领村民干第三件事——建设狮城果园时,1990年下半年,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狮城小学,因为在此工作了20年的一名教师生病调走,再也没有人愿意来此任教,上级只好决定停办。想到孩子读书今后要翻山越岭到十多公里外的铜银中心小学,家长们都很焦急。

“狮城村不能没有学校,没人教书我来教。”关键时刻,唐延禄挺身而出。1991年,他主动辞去村主任,与时任村妇女主任的陈文英一起将停办的学校重新办了起来,取名为天天乐小学,由他担任校长。第一学期,学校办了一个教学班和一个幼儿班,收了18个孩子,唐延禄把家里积攒的820元钱拿出来做了办学经费。

就这样,退休十年的唐延禄又走上了三尺讲台。讲台上的他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板书写得工工整整。缺少老师他就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语文、数学都教。慢慢地,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面、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由于讲课善于抓住要点和难点,而且耐心细致,深受学生们喜爱。

唐延禄不仅课堂上受学生欢迎,下课后学生也喜欢和他在一起。而这都缘于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没有带饭,他往家里领;学生遇到了难题,他课后辅导;学生一有思想波动,他必定家访。

左图,二十多年如一日天天坚持护送孩子们上下学。

担任校长和任课老师的唐延禄,一心扑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少有休息。

右图,放学后到学生家里家访成了唐延碌的家常便饭。

学校开办之初人手少,所有事务都由唐延禄和陈文英两人亲力亲为。没钱买桌椅,就自己动手砍竹子做;教室地面坑坑洼洼,就一担担挑来泥土、沙子,一脚一脚地将地跺实、铺平。陈文英的丈夫陈智军和女儿都在深圳,他们多次提出让她去团聚,还在一家幼儿园帮她找到了一份当园长的工作,薪资很高,但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与唐老一起继续办这所山村小学。

学校开办的第二年,学生达到了80多个,唐延禄和陈文英实在应付不过来,只好把村里高中肄业的黄彩霞请来帮忙。黄彩霞从小酷爱读书,13岁考上了祁阳县二中,在老师眼里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高二那年,住宿在学校的她得知了一个噩耗:家中的房屋在夜里突然倒塌,母亲重伤,父亲不幸去世。“我不能继续上学了,要回家照顾母亲。”关键时刻,黄彩霞果断地做了这样的决定。尽管老师劝她等母亲身体康复后就回学校继续学业,但她不忍心让母亲一个人在家辛苦操劳。有机会到村小学当老师,黄彩霞十分珍惜,从此专心致志地教孩子。

坚守27年,撑起留守儿童一片天

担任校长和任课老师的唐延禄,一心扑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少有休息。家就在学校附近的他,不仅每天第一个到校,放学后其他老师走了,他还要围着年久失修的学校里里外外巡视一番才离校,生怕墙壁和屋梁有损坏、瓦片有脱落危及师生安全。

为了节约经费开支,他自己动手制作教具。那些圆柱体、三角形、正方体教具,都是他拿锯子锯下木头、一刀一刀慢慢雕刻出来的。20多年来,他一共制作了500多件教具。教室漏雨,他搭着梯子上房换瓦;课桌烂了,他拿起锯子、刨子、钉子和锤子维修。

由于唐延禄专心办学、爱护学生,相邻三个村的一些村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天天乐小学读书。许多孩子需要走过弯曲狭窄的小路和田埂,露水常常打湿孩子的裤脚,还经常有孩子不小心摔倒在了田里,一身泥巴来到学校,冻得直哆嗦。看到这种情况,唐延禄就利用暑假,一个人挑着箢箕、扛着锄头,顶着酷暑早出晚归,修起了孩子们上学的小山路、小田埂。他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砌,一锄头一锄头地挖,4公里的山路修了三年,终于把路修平整了。随后,他又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的1万元退休工资,买来水泥、沙子,请村民把这条小路硬化好。担心路边长满的茅草绊倒孩子,他还利用早晨和放学后的空余时间把茅草一一拔掉。

天天乐小学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些年来,孩子中有30多人考上了中专和大学。逢年过节,唐延禄都会收到学生打来的问候电话或寄来的贺卡与感谢信。这让他觉得,这些孩子就是亲人,值得一辈子守护。

天天乐小学的收费标准本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由制定,但学校一直按照最低标准收费。唐延禄给学生上了27年课,不但没拿过一分钱工资,还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家中积蓄拿出来贴补办学的开支。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说:“我们办学的目的是让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话虽质朴,却透出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

教好孩子,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学识水平。陈文英和黄彩霞都没有上过大学,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一些。为此,唐延禄鼓励和支持她们报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成人教育。两人利用寒暑假时间认真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唐延禄请教,唐延禄也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最终,她们都拿到了函授大专文凭,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几年之后,在唐延禄及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天天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毕业成绩几乎年年名列全镇前茅,在全县也是排名靠前。教学质量高,学生也多了起来。除本村和周围三个村,相邻村镇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把孩子送来这里读书。学生多了,破旧的瓦房已经容不下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又成了唐延禄思考的问题。2007年,他与陈文英一起带头捐款,发动全村村民集资修建新校舍。村里集资不够,他们又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募集资金,总共筹资18万多元,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校舍,大大改善了师生的教学条件。

爱心接力,与孙女联手放飞孩子梦想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唐延禄感到自己教学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谁来接班又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的大孙女唐千红,2005年从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应聘在昆明、深圳的职业中专和中学当语文和英语教师。当时,天天乐小学发展到了5个教学班、学生近百人,急需增加一名教师。但由于工资太低,没人愿意来。情急之下,唐延禄打电话要求大孙女回天天乐小学教书。

接到爷爷的电话,唐千红开始并没有答应。她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在沿海发达城市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多元,而天天乐小学月薪只有1000多元,何况丈夫也在深圳发展。见孙女不愿回来,唐延禄就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经不住爷爷的劝说,唐千红最终答应了。可来学校后她还是安不下心来。在这里,教师没有办公室和寝室,睡觉、办公只能回家。除了给孩子上课,教师还要轮流为学生煮饭烧开水,与学生一起擦桌子打扫卫生,每周只能休一天。教学条件艰苦不说,更让她担心的是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基础比不上城里学生,教学难度大。

孙女想打退堂鼓离开,爷爷极力挽留。有一次,唐千红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回深圳,被唐延禄拦住了:“你留下来我就多活几年,你离开我就少活几年。”爷爷“以死相逼”,唐千红只能含泪放下行李。

孙女留了下来,唐延禄很高兴。他时常在课余时间和唐千红说起自己童年的所见所闻,讲述自己的富国强民梦。看着爷爷对教育的执著,唐千红心里升起一股敬意。年复一年,她逐渐被爷爷执著的精神感染,加之和这些留守儿童的朝夕相处,心里也多了一份牵挂。如今,唐千红不但是六年级语文和英语的骨干教师,还是校教导主任。

2006年,唐延禄的小孙女唐鲜花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18岁的她对山外面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也想外出打工赚钱。而唐延禄却要求她留在天天乐小学教书。在爷爷和奶奶的轮番说服下,她答应了。就这样,时光静静打磨着这个年轻的农家女孩儿,青春躁动的心渐渐沉静下来。后来,她嫁到了附近的一户村民家,说这样方便在学校教书。为了提升自己,唐鲜花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毅然报考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成人教育,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大学文凭,现在是四年级的骨干教师。“自从她来校教书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说起二孙女,唐延禄心里充满了愧疚。

>>图1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唐延禄感到自己教学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打电话要求大孙女回天天乐小学教书。图为唐延禄给孩子们上课。

>>图2 唐延禄二孙女唐鲜花给孩子上课

>>图3 唐延禄大孙女唐千红给六年级学生上英语课

2010年,祁阳县政协原主席、县关工委主任钟上元到天天乐小学调研时,感动于唐延禄等人的执著与坚守,一边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情况,一边发动爱心人士向学校捐款捐物,帮助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困难。近年来,永州市、祁阳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市、县关工委、教育局负责人先后来该校调研,就办学和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教师缺乏养老保障等问题商讨解决方案。湖南科技学院等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也纷纷来校支教献爱心。如今,学校不但有了图书室,还实现了现代化的通信与教学模式。2015年,爱心企业出资帮学校修建了一口电动高压抽水井,解决了一到枯水期老师们就要去另一座山上挑水的窘境。2016年,祁阳县教育局将天天乐小学的发展纳入了村小建设规划,拨款43万元在老教学楼旁新建了一栋9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兼宿舍楼,解决了学校缺少教室和教职工办公、住宿等问题。学校目前拥有7个班、6个年级共150多个学生,其中60多个在学校寄宿。学校共有8个任课教师和两个生活教师。

更令唐延禄欣慰的是,学校300多个已经毕业的学生以及教师家属都十分关爱这所小学。他们或给学校捐款捐物,或回校教书。付彩云、付桂英姐妹俩高中和师范毕业后,自愿放弃去大城市和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回到天天乐小学教书。除了教语文、数学等课程外,她们还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与特长教音乐、舞蹈和美术课程,并担负着学校出黑板报和墙报的任务。为了支持妻子陈文英,陈智军也于4年前从深圳辞职来校当了食堂专职厨师,还协助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

现在,88岁高龄的唐延禄已不再专职任课,而且早已把校长的接力棒交给了陈文英,自己做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工作。尽管如此,他每天仍然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早上开门搞卫生迎接学生,白天抽查师生的教学与学业情况,晚上还要打着手电筒到学校来巡查,督促寄宿生按时晚自习、就寝。发现学生踢开了被子,他轻轻地盖上,以免受凉感冒。看到三四岁的幼儿班孩子想爸妈哭鼻子,他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安慰。学校周围的路边有山上滚落的石头或其他杂物,他立即动手清除。一次,他在搬路边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闪了腰,直到疼痛得忍受不住才告诉家人住院治疗。

“20多年来,他把退休金和家中积蓄都花到了义务办学中,自家一家人住的还是破旧的老砖瓦房。他心里只有孩子,唯独没有他自己。”说起唐延禄老师,师生和家长们都忍不住抹眼泪。

27年义办山村小学,不离不弃放飞孩子梦想,唐延禄的义举令人动容,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嘉奖。这些年来,他相继评选为县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和市道德模范、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18年6月,他上榜“中国好人”,成为享誉全国的敬业奉献模范。面对荣誉,他说这既是对自己的褒奖,同时也激励他在义务办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天天乐小学的教职员工紧紧拧成一股绳,决心扎根这所山村小学呵护孩子的成长。

采访结束时,正值课间休息结束。清脆的铃声在山村校园里显得分外响亮,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山谷,组成天天乐小学放飞孩子梦想的交响乐。

猜你喜欢
孙女学校孩子
吴健雄孙女眼中的“东方居里夫人”
孙女送我生日礼物
为谁吃饭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孙女带我看车展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