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思想的改变,也让女人在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断的提高。我国女性也慢慢的进入了社会的重要工作领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的女性因没能正确的处理和解决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难题,受到敏感的心理因素,和不同的生理因素影响,失去准确把握自身的能力,走上了犯罪的不归之路。
关键词: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188-01
作者简介:穆海热姆(1994-),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女性犯罪的特征
(一)女性犯罪的主体特征
犯罪女性的主体特征是行为的实害和越轨本质意义,是将她们划入犯罪群体最显而易见的群体特征,这是由法律等外在因素所标定的。
1.女性犯罪中大部分主体的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都为较低,对我国各部门法律的认识方式和理解不正确,犯罪的主体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的概率主要集中在文盲到初中教育文化水平
2.女性天生的在感情方面敏感细腻,特别敏感,感情脆弱,不够坚强,常因感情问题而犯罪,妇女的情感微妙,情绪刺激,容易极端和冲动,当感情爆发不能被意志所控制时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1.女性犯罪从手段上具有隐秘性、欺诈性等特征。由于女性本身具有的先天性心理因素使其在做事上表现出更加周密性和谨慎性。
2.女性犯罪的主体具有隶属性、依赖性。女性的性格特点表现温顺害羞,胆怯,这些特点是女性的犯罪行为,表现为依赖男性不够独立。
3.犯罪行为有偶然性和激情突发性并有明显的情感性。女人的感情很灵敏,对男性的依赖性强烈,天生缺乏安全感,总是希望被别人理解和爱。女性在遇到感情问题时或者情感纠纷时,亦或者心里空虚得不到慰藉时,会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去犯下不理智犯罪行为。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
(一)女性犯罪的自身因素
1.心理障碍、心理脆弱,不够坚强,女性暴力犯罪是心理障碍,性格有自私、世界观的不正确,极端与狭隘的缺陷。
2.无忧无虑的享受,这种类女人的心理世界通常是虚荣和贪婪的,她们不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而是想用轻松的方式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
3.反社会性。这不仅是在女性犯罪出现的原因也是中国犯罪学领域研究对犯罪人人格常见的解释,对社会秩序具有特别严重不良影响的现象,因而也被称之为主观恶性行为或者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这也是大部分女性犯罪存在的问题。
4.女性的文化素养较低,法律知识较弱。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因素
1.不良社会现象。由于婚外恋、情妇、非法同居现象等在生活中再次增多,使许多完整的家庭在恶劣的现象中被毁,而且深受伤害的是女性。这也会导致女性的精神失衡。
2.传统和封建思想影响。许多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的人说,女孩长大是别人家的,对教育不需要花费很多心思。
3.社会压力。在旧社会的中国,女性主体一直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直至21世纪的现如今社会,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虽然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4.教育上的缺陷。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养不够高等诸多因素,使女性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做出行为,因而做出如偷窃,伤害等违法行为
5.家庭原因。家庭是女人的归宿,如果有不温暖家庭,很容易对女人产生不好的影响,现在离婚率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的责任感往往很低,寻求温暖的家庭和归宿的女人来说这必然会影响很大。
三、女性犯罪的防止对策
(一)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社会,国家,家庭方面也应该全力的注重这个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关心女性犯罪防止问题。
1.提高文化素质,也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加强普法宣传
提高女性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检察机关应积极与妇女组织联合,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社区,尤其农村,进行普法宣传,重点进行《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与女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扩宽救助渠道,提高社会救援效力
加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与律师协会、关心妇女犯罪,官方及时在社区妇女遇到的法律问题的全面回答并建立相关的平台;民政部门、法院、组织加强合作,移动安全站。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及时解决妇女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
4.重视家庭和社会对人的作用
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社会风气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预防女性犯罪应注意家庭与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1]马立骥.消极情绪的团体心理矫治[J].中国监狱学刊,2014(2).
[2]劉建清.训练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J].中国监狱学刊,2006(2).
[3]刘建清.理论训练在罪犯矫治的应用[J].中国监狱学刊,2006(2).
[4]吴晖.浅析城市外来女性犯罪及社会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2(32).
[5]张旭.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