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艳丹
【摘 要】
目的:探讨乳管镜定位下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间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55)以及对照组(n=35)。对照组采取常规乳头状瘤病变区段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乳管镜定位下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切除标本重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理检出阳性率为76.36%,对照组病理检出阳性率为54.28%,研究组病理检出阳性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管镜定位下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整体效果较优,病理检出率较高,创口较小,切除标本重量较低。
【关键词】 乳管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214-0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造成乳头溢液的主要原因(占比约为40%~50%)。以往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区段切除手术为主,虽然该术式能获得有效治疗效果,但会造成乳房变形,并留下明显瘢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身心状态[1]。随着乳管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应用范围愈来愈大,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治疗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我院对5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在乳管镜定位下实施了切除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所选入患者均符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关诊断标准。患者知晓此次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2]:存在单侧或双侧多孔溢液者;溢液侧存在乳房肿块者。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间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55)以及对照组(n=35)。研究组年龄为27~57岁,平均年龄为(46.72±5.67)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4.52±2.21)个月,包括左侧乳腺30例,右侧乳腺25例;对照组年龄为24~56岁,平均病程为(46.12±5.54)岁,病程为1~7个月,平均病程为(4.44±2.13)岁,包括左侧乳腺19,右侧乳腺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乳头状瘤病变区段切除术,在溢液孔内注射龙胆紫或美蓝等染色剂,结合乳房具体染色情况选择性地切除区段。研究组在乳管镜定位下进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具体如下:利用纤维乳管镜对病变乳腺管进行探查,确认肿物位置。然后将纤维乳管镜固定好,于乳房体表皮肤结合纤维乳管镜光束进行定位,通过纤维乳管镜工作通道,伸入导丝,将其固定于瘤变处。结合乳房体表的光束投影从乳晕平行方向构建切口(1.5~2.0cm),对病变乳腺导管进行定位。先从乳头方向对病变乳腺导管进行分离,再将所属腺叶进行楔形切除(将病灶完整切除)。切除完成后进行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術切口长度以及切除标本重量。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病理检出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对此次研究当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切除标本重量比较
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更短,且研究组切除标本重量要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病理检出阳性率 研究组病理检出阳性率为76.36%(42/55),对照组病理检出阳性率为54.28%(19/35),研究组病理检出阳性率要高于对照组(χ2=4.774,P=0.029)。
3 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造成乳头溢液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以往临床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采取病变区段切除术。该术式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染料龙胆紫或美蓝等注入溢液孔,然后再结合组织染色具体情况实施选择性区段切除。这种手术方式虽然能够获得有效治疗效果,但手术范围较大,再加上染色剂的干扰,会对病变检出阳性率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以乳管镜定位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从结果来看,研究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切除标本重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理检出阳性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类似[3-4]。以乳管镜定位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较传统病变区段切除术具有一定优势。借助乳管镜光斑可明确病变体表投影,以选择合适位置构建切口。同时,可通过进镜深度确认病变与乳头表面深度。经过乳管镜注入少量稀释美蓝,便可准确判定瘤变所在乳管,将病变乳管暴露出来。这种准确定位能够让切除术更加针对性的实施,仅需构建一个小切口便能够达到治疗目标,创伤较小,且切除标本量较少,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过程中由于染色剂用量较少,对病理检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综合来看,乳管镜定位下实施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效果较好,病理检出率较高,创口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章骏,梁哲通,张舟.乳管镜定位下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06):104-105,113.
[2] 蒋宏传,李梦新.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07):729-733.
[3] 吕晓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4例临床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06):35-36.
[4] 田蕊.乳管镜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