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织阳
说起汉代美女,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赵飞燕了,她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在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苏轼词曰:“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说的就是她和唐贵妃杨玉环,这句词也是成语“环肥燕瘦”的来源。由于这个成语曝光率太高,以至很多人认为赵飞燕就是典型汉代美人的代表,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正史对她的描述只有寥寥几句:“学歌舞,号曰飞燕。”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关于她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其实大多来自野史和后世的文学作品。
相传,她是江都王的孙女姑苏郡主与家中舍人的私生女,长大后被卖到阳阿公主家做舞女。低贱的身份,作为舞女大量的体力消耗,使她生得娇小可怜。
一日,汉成帝微服私访,路过阳阿公主家,公主盛情款待,令人演奏乐舞助兴,赵飞燕也在此之中。阅尽宫中牡丹的汉成帝刘骜遇到了细瘦如兰、舞姿翩然的赵飞燕,顿时耳目一新,把她带回宫中。
赵飞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的身材,《飞燕外传》记载:“宜主幼聪悟,家有彭祖方脉之书,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合德膏滑,出浴不濡,善音辞,轻缓可听。二人皆出世色。”
“宜主”是赵飞燕本名,“合德”相传是她的妹妹。赵飞燕擅长的“行气术”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和现在的气功类似。修行的关键在于节制饮食,东汉著名炼丹家葛洪总结:“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大戴礼记·易本命》也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就是道家行气时追求的饮食之道。
除了吃得少、练习内功以外,赵飞燕还进行了大量有氧运动。长袖舞是汉代最有特色的舞蹈,“罗伊从风,长袖交横” “群似飞燕,袖如回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碟而容与”就是文人骚客们的观舞之感。这种舞外柔内刚,舞者的动作必须充满力度才能把柔软的长袖挥舞出一轮轮饱满的弧线,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这样看来,生活习惯完全符合“少吃多运动”的减肥法则的赵飞燕毫无疑问会拥有苗条的身材,不过这种苗条并不是枯瘦无肉,汉末王粲所形容她“丰肤曼肌,弱骨纤形”“肤柔曼以丰盈”,《西京杂记》里亦说她“弱骨丰肌”。也就是说,骨骼纤细,但是肌肉饱满,皮肤柔滑光泽。
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比姐姐要丰满不少,“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也同样受到汉成帝的喜爱,“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
爱她就要给她名分,汉成帝不顾太后王政君的强烈反对,立赵飞燕为皇后,不幸的是,赵皇后始终无法怀有龙种。这会不会和她的瘦弱有关呢?古代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消瘦对生育的影响,奉劝人们择妻时“形体薄弱者不堪,此藏畜之宫也。……晴露臀削者不堪,脏不藏而无后也。”“骨瘦如柴者,子宫无血”“如人瘦弱多由血少不能受孕”。
太后王政君之所以反对成帝立赵飞燕为后,一是嫌弃她出身低微,另一个原因就是赵飞燕的身材长相不符合汉代宫廷选美标准。
汉代,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人们包括审美在内的许多观念产生了不易觉察的影响。汉代后宫选佳丽的标准之一是“长壮妖絜有法相”。“长”指身高要高,“壮”指体型丰腴,“妖”指容貌艳丽妩媚,“絜”指干净清新,“有法相”似是借用了佛教术语“法相”。
“法相”在佛教中既指“法相宗”,也指佛祖相貌。后人总结佛祖的法相有“手指纤长相”“身纵广相” “皮肤细滑相” “肩圆满相” “齿白齐密相”等等表现形式。这与汉代文人所描绘的理想女性非常相似: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所形容邻家美女“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
其中对于体型的审美标准就是高大、匀称。汉和帝的邓皇后身高七尺二寸、汉灵帝的何皇后身高七尺一寸,大概合今天165厘米。这个身高高于当时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汉代黄河流域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在154~157厘米。汉惠帝的皇后张嫣亦是“资相丰端,体格颀硕”。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缘一睹她们的风姿,不过随着考古发掘一座座汉代大墓的重见天日,那时贵族美女的真容活脱脱出现在我们面前。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马王堆一号墓的墓主辛追,她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利苍早年追随刘邦,汉初因功升任诸侯国——长沙国的丞相,汉惠帝时被封為第一代轪侯。利苍身居显位,其爱妻年轻时即使不是倾国倾城,也得算是仪态万千的大美人了。1972年墓葬被发掘时,她的身体发肤奇迹般地保存完好!
虽然从出土的尸体上我们很难看出辛追的模样,但是墓葬中的帛画却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她的风华。画中站在最前面体态雍容的贵妇便是她,宽额圆面,较身后的侍女们更为丰满,体现出她的尊贵身份。她在仕女的陪同下缓缓告别人间,升入天国。
同墓出土的舞女俑腰肢纤细,臀部丰满,腰臀比例约为0.7,正如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所推测的那样:中国女子以细腰为美,其实所好并不在腰,而在腰的上下两头。相对纤细的腰才能衬托出胸和臀的明显。根据现代人观察,男性偏爱女性身体呈现出0.67至0.8(或7∶10)的腰臀比例。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升入天界,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与富贵,上文中所举马王堆汉墓帛画就是为此而作。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又流行起用彩绘壁画作为墓内装饰,把阴间布置得如欢乐人间一般。
河南新密打虎亭东汉大墓是已发掘最大的汉墓之一,一号墓墓主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二号墓墓主是他的夫人,墓壁上保存着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二号墓最著名的壁画是反映郡守夫人待客的《宴饮百戏图》,画面中央是表演杂耍的伶人,神色各异的女眷宾客分坐两边席间,能够被太守夫人宴请的必然是身份高贵的太太们,而她们体态普遍比较丰腴。
太守夫人身着红衣居于帷幄之中,她面若银盘,宽衣大袍,颈部白皙,凝脂堆起层层颈纹,如同佛像专门刻画的颈部褶皱,显得慈祥安康。夫人对面,是一位腾云驾雾而来的仙女,正在向主人行礼。
画中的女性无论是贵族妇女还是仕女,都是身材匀称,脸蛋圆润,而且身份越尊贵者,体态越丰腴,画师甚至专门描绘了颈纹来突出“富态”的特征。在汉代许多墓室壁画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山东临沂汉墓壁画所见贵族女子、洛阳汉墓壁画上正在宴饮的妇女和出行的贵妇人、辽阳棒台子二号壁画中宴饮女子,朝鲜(汉时乐浪郡)出土漆器上描绘的王后、美女也都显得颇为富态。
汉代贵族常食“甘脆肥脓之物”,加上他们出舆入辇,很少劳作,体态自然比普通百姓更为丰腴。一些贵族富人家中侍女也显得比常人要丰满,比如洛阳汉壁画端盘侍女、新密打虎亭1号汉墓石绘从事厨事工作的女子,这与她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而普通劳动人民的饮食就与之大相径庭了:根据云梦秦简、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的记载,戍卒、官奴婢、刑徒的主食都是当地所产的粗粮,副食只有盐、酱。汉代戍卒每人每月给盐三升(约合3市两),酱若干,或者还有一点韭葱菜羹。一般劳动人民大概也差不多。在此生活背景下,她们的身体很难存下多余的脂肪。
身材特征成为明显的阶级区分标尺,但这时候的女性身材的审美标准仍是发乎自然的。不论是练习行气术、翩然舞蹈而身姿纤细的赵飞燕,还是富态安康的贵妇们,她们都是顺应天时、天性,并没有为了达到畸形审美而和身体对抗,人们崇尚的是自然的美,不似唐人喜丰肥、宋人贵病弱、明人重愚贞,一切都还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