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姜
)
【摘 要】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药物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改用药物辛伐他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以及血脂水平各項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16.28%,而对照组为18.60%,两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药物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效果均比较显著,都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高血脂状态,且安全性均较高。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064-0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仍然为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缓解患者症状并减轻缺血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同时,预防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不良事件。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稳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降低心血管类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本次研究将针对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均为43例,并分别纳入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62.7±0.4)岁;病程时间1~9年,平均(3.1±0.6)年。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患者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61.9±0.3)岁;病程时间1~8年,平均(3.2±0.4)年。两组患者的线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冠心病治疗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ARB类药物等,在患者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内患者可含服硝酸甘油进行抑制。指导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注意控制饮食和作息,防止心情出现剧烈波动或由于大量运动而诱发心绞痛。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该治疗基础上联用药物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口服,10mg/次,1次/天;对照组患者则改用药物辛伐他汀治疗,口服,10mg/次,1次/天。两组患者均于每晚睡前口服,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G、LDL-C水平;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统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以(x-±s)来进行表示,行t检验,采用率以%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水平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对比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16.28%,而对照组为18.60%,两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均属于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同时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两种药物均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患者机体内胆固醇合成,有利于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等[2]。同时还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并缩小其面积。另有报道指出[3]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降低冠脉硬化炎性反应,对血管内膜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和心绞痛发生情况明显改善,其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并不显著。进一步证实两种药物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并推广。
综上所述,药物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效果均比较显著,都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高血脂状态,且安全性均较高。
参考文献
[1] 孙海鹰. 冠心病心绞痛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比较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6):151.
[2] 范腾阳.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8):97.
[3] 周朝伟,骆少团,陈瑞英.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