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与稳需的核心在于以低成本获取天然气,但若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解决好天然气低成本生产以及低成本进口问题。
自实施清洁取暖工程以来,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不少地区出现的“气荒”。气荒影响的惯性一直持续到2018年,年初至今国内天然气工作的重点便是“保供”。各项措施共同发力使得天然气市场出现淡季不淡现象。《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预测2018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7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5%。包括工业燃料消费量占比升至33.2%;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发电消费量占比38.7%和18.5%;化工用气因经济性因素持续低迷,消费量占比不足10%。
目前的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城镇燃气用户具有相对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包括居民、商业和交通用气,天然气居民和非居民门站价并轨政策出台之后,一些地区已经上调了居民用气价格。工业用户对气价较为敏感,目前的气价已到经营临界状态。上半年之所以出现需求增长,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工业品市场需求增长,生产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化天然气价格增长带来的成本压力;二是工业用户在需求淡季气源供应相对充足,一旦在旺季则可能面临因压非保民带来的“断供”,所以在淡季开足马力生产导致用气增长;三是在“多亏”和“少亏”之间做出选择,这一部分用户无论是开工还是关停都会亏损,但在不开工的情况下需面临设备折旧等成本支出。此情形属短期现象,长期下去企业终会关停或采用替代燃料。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工业用户的用气需求将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若贸易战导致出口额下降并影响到相关以天然气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品,工业用户的用气量就一定会受到抑制,特别是目前的用气亏损用户。目前天然气发电多用于调峰,基本没有盈利空间,即便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一些省份最近出台下调气电上网电价政策将进一步挤压天然气发电空间。气电之所以有市场与一些地区出台的禁止中小煤电项目上马有关。考虑到天然气发电效益较差,出于支持天然气发电的需要,各地主要通过补贴或者网上均摊气电上网电价高出煤电标杆电价部分的做法,解决天然气发电企业的亏损问题。至于天然气化工,气价承受能力在工业中最低,价格弹性也最大,气价的些许变化都将对其消费气量带来重大影响。
为天然气产业长远发展看在考虑供应保障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需求侧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侧管理既要重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同时要警惕去补贴之后的消费滑坡。补贴会加大地方财政压力,让地方财政背上包袱。若大规模推进煤改气电,考验的是地方财力。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的实施原则上要依靠多种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弃风弃光现象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特高压输电还没有完全实施,储能等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在此形势下,发展天然气成为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清洁能源道路选择。一旦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短板得以克服,培育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的压力就会大幅度减轻,但是目前还做不到。因此,现阶段天然气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若要达到预期效果,保供与稳需的核心在于以低成本获取天然气,解决好天然气低成本生产以及低成本进口问题。国内供应方面,应多管齐下,通过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提高勘探开发效率;鼓励页岩气、煤层气发展。国外供应方面,在已有供应合同基础上,可以考虑组建统一的资源采购公司,避免资源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产生的高成本进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