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洋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通过苦心锤炼,使诗歌语言 “凝练含蓄”。因为凝练,字里行间有丰富的内涵或极具表现力。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常常通过赏析诗歌当中的重点字词,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炼字型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中的重点题型。炼字型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和步骤虽然大同小异:释词义,绘画面,析感情,明手法。但细究起来,对于诗歌当中重点字词的赏析方向却又有不同。
一、考查方向一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问题:“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凉”字用得妙。因为“凉”字在诗歌当中寓意丰富: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总结:所考查的字词寓意丰富或一语双关,从而使诗歌内涵丰富。考查方向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该字的每一项寓意。
同步練习:《登润州城》(丘为):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注:①天末:天边,以皇城为中心的边缘偏僻地区。②广陵:今之扬州。本诗第一联中“迷”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迷” 意蕴丰富,一是迷蒙:眺望远方,天色低沉,景色一片迷蒙;二是迷茫:诗人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因精神无所寄托而感到迷茫。
二、考查方向二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步骤三)此字塑造了一个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总结:所考查的字词在表现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时富有表现力。考查方向是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该字较为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步练习:《下方山》(【南朝·梁】 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注】方山:六朝时渡口。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三、考查方向三
《浣溪沙》(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问题: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答案:“湿”在文中是“打湿”的意思。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总结:所考查的字词在展现画面时富有表现力。考查方向是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该字较为准确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所营造的氛围,进而分析作者感情。
同步练习:《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湿”字,在文中是“潮湿”的意思。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浓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在文中是“迷蒙、迷失”的意思。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