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龙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丰富生活,培养思维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柳叶吐翠的春天,看到美不胜收美景必然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闻到鲜花嫩蕊吐出的芬芳,必然会惬意舒畅,展开浪漫的遐想;就这样,我启发学生们寻找场景:或小溪旁、或高坡上、或田头、或树下、或花丛中、或黎明的校园、或月光下的村庄、或夕阳下的草坪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静思想象,放飞心情。使他们的想象像一匹匹骏马驰骋草原,像一只只雄鹰翱翔蓝天,无拘无束,恣意奔腾,想得深、想得远。使同学们意识到想象会如此的神奇,激发了同学们留意生活,勇于想象,由此导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二、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多元性
思维没有定势,思维也不是维一的,发散思维尤其多元性,为此,我要求同学们展开各自的想象和联想,并常以课文导入,如《天上的街市》既运用了想象,又运用了联想,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再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想到了陈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反千古神话传说,眼前呈现出一个具有美丽的神话般的想象世界。而我则借题发挥,在启发想象,提出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相会”将是怎样的一个场面,结果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答案不一,有的说是互诉衷肠、有的说是喜极而泣、有的说是缠绵相依、有的说是同诛王母娘娘……演绎了一个个“牛郎织女”新版,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延伸拓展了课文内容。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有怀疑才会批判,有怀疑才有创新。质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精神。有时青少年的想象、见解会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甚至别出心裁,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思维的批判性就是表现在不唯书、不唯上。能同传统习惯保持距离或异议,能对传统已有的甚至被认为是权威的结论提出怀疑。我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同学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句话表示异议,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部分家中养着兔子,对兔子的习性有所了解,这些同学就提出了雄兔、雌兔没有“扑朔”和“迷离”这个区别,打破了参考书上的传统解释我对此加以充分肯定,言之有理,应予采用。又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主题,同学见解不一,发言热烈,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没有堵住他们的意见,反而有疏导,对他们的见解作了充分的肯定。我想,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现在生活背景下,他们的认识可能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提高,再回头学习这篇文章,必将会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他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随便附和已有的或书本上的观点,那种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四、推陈出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言课程标准》的写作中指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笔者认为,文笔固然重要但更可取的还是素材要新颖。记得有一篇作文题为《记一件新鲜事》,结果很多同学在叙事表达上都较好,都写得比较生动,就是没有突出“新鲜”两字,缺乏创新精神,但也不乏有少數同学说出了“我奶奶穿上了新裙子”“爷爷迷上了迪斯科”等闪亮鲜嫩的新鲜事,素材新、含义深。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后多次用这事例教育学生,作文首要展开思维,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新颖独特的好文章。
五、激发情感,培养思维的审美性
思维想象,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大量的感知材料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人又是情感的,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例如心情愉快的时候听到小鸟叽叽喳喳时会以为是在唱着赞歌,分享喜悦;而在你心情烦躁受到挫折的时候,感到是七嘴八舌,讥笑责备。为此,教师有必要紧扣学生的情感,因情而发,因情而导,培养思维的审美性。对此我总是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以情定景,借景想象,如兴趣小组活动、文学欣赏、远足、下令营,有意识的介绍一个景点、推出一幅画、欣赏一只名曲、播放一段录像、出示一张照片,引导同学想象,步入美妙无比的境地,或者找来一幅无题漫画、一个会徽思索其寓意,或以大树、小草、蓝天、彩云、花卉、春风、晨雾、灯火等为题,启发同学展开无穷的遐想,形象思维,妙不可言。这样,让他们逐渐养成了爱思索、爱想象的习惯。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生活成为了一个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