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实用的秘书人才选拔制度,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知名秘书人才。
在古代,翰林学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在后梁,按照当时的规定,翰林学士上任前,要进行资格考试,只有过了这道关,才能正式走马上任。
此类考试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看考生的文才,二是考查他们起草各类公文的能力。通过任前资格考试进行选拔,经皇帝批准后直接安排到朝廷的秘书岗位。这种优中选优的考试方式可以使出类拔萃的秘书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古代选拔任用秘书不仅需要经过任前资格考试,有的朝代还特别重视对秘书人才的素质培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馆阁翰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宋代,馆阁翰苑官员的选拔非常严格:首先,候选人必须是进士高科出身;其次,候选人要通过朝廷统一组织的两场专门考试。
宋代的名臣贤相多由馆阁翰苑晋升高位。宋代的馆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和文献研究室,朝廷从高科进士中召试馆职,以整理文献的工作形式储备人才。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科进士一旦有幸成为馆阁中的一员,每日与书本文献打交道,经过几年潜心研修,学问、能力自然会得到全面提升。他们中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考试晋升知制诰,再由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优者最后进入翰林学士院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的理想出路,自然是直接进入中书省和枢密院,成为两府高官即执政大臣。
宋代的馆阁制度无疑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有效地为朝廷聚集、储备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又为朝廷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秘书人才。
古代朝廷选拔秘书人员的另外一个渠道是从地方直接选调,这种现象在中晚唐时尤为突出。
当时,藩镇幕府争相聘用有名望才华的读书人担任幕僚。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罗人才,二是能够为更多的读书人提供入仕机会,三是起到了为中央政府选拔人才的作用。这里着重介绍第三点。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在地方军政幕府任满规定年限(一般为三年)的及第者,就可经幕主奏荐,由朝廷授予州县主簿、县尉等官职。表现特别好的,还可经幕主引荐入朝或随从幕主入朝,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饱学之士在“基层”经过一个“试用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幕主举荐的方式被朝廷越级录用。
这种灵活的人才招揽方式有利于中央政府网罗真才实学之士。中晚唐以来,朝中的许多高级秘书都来自幕府,抑或说幕府为朝廷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的秘书人才。
古代选用秘书,除重视业务能力外,还特别看重候选人的道德操守。
北宋初年选用翰林学士时,宋太祖特意召集宰相,明确指出:“学士院地处禁中,应选用老成持重之人。”宰相范质推荐说:“臣倒想起了一个叫窦仪的人,人品清介谨厚,完全具备做秘书的条件。只是他在后周时做了翰林学士,周世宗时又拜端明殿大学士。本朝建立后,窦仪由翰林学士改任工部尚书,现在恐怕难以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了。”宋太祖却说:“朕很了解窦仪,禁中非此人不可。请你找他谈谈,就说是朕请他回来低就这个职位的。”窦仪得知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宋太祖之所以非窦仪不用,正因为窦仪是一个为官清廉、忠厚老实、慎重周密、严谨可靠的人。
(文/眭达明 据《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