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安徽 合肥 2300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情极易发生变化,而且呈进行性发展趋势,极易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这样便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延续性护理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方面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7例女性患者、51例为男性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51岁,平均年龄为(63.47±4.72)岁;最长病程为7年,最短病程为10个月,平均病程为(3.41±0.49)年;其中21例合并冠心病、17例合并糖尿病、50例合并高血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均为4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哮喘、支扩、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依从性差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行常规慢性阻塞性肺呼吸肿瘤科临床治疗,常规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即用药指导、日常生活护理以及疾病监测、护理等。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院内护理: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或交流沟通等形式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健康宣教,主动与患者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地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应叮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健康,引导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少食多餐。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实施相关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自身的早日康复[2]。(2)延续性护理: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与患者联系,主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病情自评和生存质量等进行访问,10min/次,1次/2周,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导。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如病情出现反复,应立即到院复查,并及时地采取对应的处理策略。出院前为患者详细解说家庭氧疗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选取家庭氧疗机进行鼻导管吸氧时,应严格控制好吸氧频率、时间以及氧流量等,应保证吸氧频率和时间不可超过15h/d,氧流量应控制在1000~2000ml/min左右,另外,叮嘱患者可结合自身的病情和临床症状,适当地调整维持时间及氧疗时机[3]。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1秒用力呼气量(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用力呼气流量(PEF)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肺功能指标。同时选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分为四个项目:社会功能、躯体健康、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无明显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常规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常规组相比,P<0.05
延续性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院内护理的一种延伸,其非常注重远期和延续护理。通过将院内护理延伸至患者出院后的生活之中,可以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深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效的规避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这对于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也充分证实这一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均无明显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肺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