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枫
当前,阅读教学已由传统的“课堂碎问、内容分析”转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堂形态也变过去的“问答式、讲听式”为“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群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单篇课文的精读研究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十分有限,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深度,更缺少阅读广度。于是我们以课内阅读为基础,进行“1+X”拓展阅读研究,课堂上以“1”为圆心,拓读多篇文本,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关照到学生比较、联结、统整、伸展、评鉴等阅读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及阅读力的协同发展。
什么是“1+X”呢? 我们研究的“1”,指课内一篇文章所特有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以及阅读该文适合的阅读策略等。根据“1”的特性,选择“X”,在课堂上增加多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实践,通过比较阅读、意义建构、举三反一,达成对某种语文知识的类化,对某一人文主题的深化,对某些阅读策略的习得以及对大量经典语言的积累学用……关于拓读角度,笔者尝试举例分析。
文以载道。一篇好文章在阐述作者真知灼见的同时,常常寄托一份美好的情愫、表达一种人生的感悟、描绘一种美好的境界、传递一种意趣或志向。对这些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作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人文主题展开横向联读,由此及彼,丰富并深化对人文主题的体悟。
如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章讲述了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感受到德国民众养花之独特,并于四五十年后再回德国仍看到这不变之景——德国民众养花,把花最美的姿态展示给路人,带给大家愉悦与温暖,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由此发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并期望自己家乡的民众也能有此胸怀和境界。
正如作者所言,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它并非表面意义的“奉献”。此时我们应该动用联结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至少从三个方面展开横向阅读。其一,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联想德国民众的处境,体会德国民众深入骨髓的“我为人人”的情怀;其二,阅读德国民众“我为人人”的其他事例,深化主题内涵;其三,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反观自我,读出之于“我”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悟到这种境界的真正内涵。以联系时代背景为例,作者留德十年恰逢二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当时国家经济低迷,许多家庭因战火硝烟失去了亲人,民众的生活艰辛困顿。在此背景下,他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依然热爱生活,在屋子里种花,自己看花的脊梁,把最美的姿态展示给同胞,用鲜花抚慰受伤的心灵,相互疗伤、相互慰藉……教学时只有联系此背景,学生才能对德国民众内心刚强的品质、守望相助的境界有所体会。
在此基础上,可以分小组拓读一组文章:《带着尺子去钓鱼》《实在的价值》《追寻德国》。每个学生至少阅读其中两篇,通过拓读,阐释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可以用“他们__________令我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阅读感受,体会“我为人人”是深入骨髓的行为自觉,也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是对民族未来的随时关注等。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会逐渐加深对文本人文主题的理解。
类似人文主题凸显的文章,都可以采用横向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一组贴近主题的文章以深化认识。如阅读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可以拓读《百合花开》《沙漠玫瑰》《一条不死的鱼》《笑对人生的尼克胡哲》《修车爷爷的诗词人生》,体悟不同境遇下生命的状态与意义,进而获得活出有价值的生命的启示;阅读《我的老师》,可以拓读多位作家笔下的《我的老师》,让孩子与最美的教师遇见……
主题拓读的一般流程是“文本示范→比较延展→思考深化”。当然,除深化主题展开拓读以外,我们还可以拓展阅读与课文观点不同的文本,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作用。还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当阅读了众多事例,以小见大,走近这个民族,体会到德国“我为人人”的质朴民风之后,学生就越发想深入地了解德国这个民族。例如关于二战,德国与日本都是战败国,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吗?此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展开延伸阅读。可以引入《跪下一位总理,站起一个民族》《一道令人深思的日本历史作业题》等文章,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两国战后面对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德国是坦然直面,以史为鉴;而日本却在篡改历史,漠视侵略,不承认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对此该做怎样的思考?又该怎么做呢?通过如此延展阅读,挑起认知冲突,启发深度思考,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品质会得到大力提升。
从语文学习角度研究,每个文本都含有丰富的语文要素,包括言语材料、言语规则、言语环境等。具体到一篇课文,宏观地看,包含文章主旨、结构、章法、材料、写作手法等;微观地看,包含语音、语词和语法、修辞、逻辑等。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而,把握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我们要结合课标要求、年段学情、文本特点,确定一篇课文核心的语文要素,然后有所侧重地展开延伸阅读。阅读的一般流程是:先以文本为例“重点体认语言要素”,接着“拓读一组,举三反一”,最后“迁移运用,读写固化”。
以《金钱的魔力》为例,经过解读,我们确定该文核心的语文要素为:认识情节陡转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依托课文找出托德和老板对“我”态度转变的原因,认识到“百万英镑”是小说的转折点,理解作者借此讽刺那些尖酸刻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小市民丑态;接着拓读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引导学生找出事件发展的转折点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伤人的狗来自将军家),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鞭笞看风使舵、反复无常、谄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之流,揭露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丑恶的社会现象。最后再读一篇契诃夫的小小说《查问》,完成“找出人物变化,在小说的空白处设计转折点”的语文活动。如此层层深入,在认识、深化、运用的阅读实践中强化对语文要素的习得,收到举三反一、触类旁通的效果。以下简略展示几篇课文确立的语文要素及拓读文本:
课文 语文要素 能力指向 拓读文章《赵州桥》 过渡句的使用 了解过渡句作用、位置;学会用过渡句连缀语段《伟大的友谊》《有趣的小刺猬》《美丽的小兴安岭》 中心句的妙用了解中心句的作用、表现形式,学习准确捕捉中心句,学会利用中心句归纳主要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颐和园》 移步换景 认识移步换景,学会准确运用动词、方位词关联语段,介绍游踪《初冬·雪》《我们的乐园》《白杨》 借物喻人 了解物与人的相似点,初步把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爱家乡的天龙湖》《鸟的天堂》 景物的动静描写 了解景物的动态与静态描写,并体会其作用,掌握一些描写方法《行道树》《蜂》《青松》《慈母情深》 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了解倒装、反复、时间延长等陌生化句式的表现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草原》
聚焦语文要素,可以拓展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异同。如《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成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笔调轻松,读来情意浓浓,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为了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可以比较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松鼠的语段,发现二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为低年级小朋友做介绍”和“为自然博物馆做卡片资料”,分别该选用哪种语言风格?选一种练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进而感受到语言交际要有场合意识与对象意识。如此进行比较阅读,更容易凸显文本特点。
阅读策略是指为了达成阅读目标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是为了能在阅读中自觉运用并发展阅读能力,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用“1+X”拓读方式,先以一篇文本为例习得策略,再阅读多篇文本,可以实现策略的迁移运用。
部编教材十分重视阅读策略的渗透与指导,即将投入使用的小学中高年级教材将通过“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构建语文训练体系。如以“阅读策略”为主线安排的长线训练,三到六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单元集中进行“阅读策略”训练。三年级着力“预测”,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故事结局、文章观点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验证;四年级着力“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展开更深入的阅读;五年级着力发展“阅读速度”,课标中第三学段对学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据苏联教育家的研究,学生达到半自动化的阅读(即比较熟练的阅读)需要经过2000小时以上的默读训练,所以教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解决问题,是此阶段的训练重点;六年级重点训练“有目的的阅读”,要求螺旋上升,策略逐步发展。
这一编排特点对阅读教学有重要启示,我们要将阅读策略作为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指导学生实践直至习得。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该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语言平实、情节简单,但故事忧伤感人,传递给我们信守承诺、珍惜友谊的真挚情感。理解故事并不难,但要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内容却并不容易,学生会把鸟儿四处寻觅树的经过说得很啰唆(鸟儿问树根,树根说……问门先生,门先生说……问小女孩,小女孩说……)。训练四年级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是教学重点之一,据此,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统整信息,概括文意。可根据课文特点指导方法:对于有相似情节的故事,可以将其归类合并,只提炼人物,再概说结果。《去年的树》可以概括为:“鸟儿先后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打听树的下落,最后找到一团灯火,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在学生练习概括后,拓展阅读新美南吉的另一篇作品《白蝴蝶》。这篇文章同样是反复结构,情节相似,可让学生运用“合并情节、提炼角色、概说结果”的策略练习概括,学生举一反三,巩固并习得了策略。
我们还曾引导学生运用“预测与推论”的策略阅读中篇小说《乌鸦队长银斑儿》《野兔一只耳的故事》,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书中留下的线索、伏笔等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学生兴趣浓厚,阅读效果比较理想。
“1+X”的拓读不仅仅局限于单篇,我们还进行了整本书的拓读。如由篇目引出——阅读《刷子李》,拓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由序引出——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拓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由作者引出——阅读《最后一头战象》,拓读沈石溪的作品,进而比较阅读一组动物小说作家如西顿、杰克·伦敦、椋鸠十等的作品;由关联内容引出——阅读《祖父的园子》,拓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再拓读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从作者的性格经历体会作品的语言和色调……
开发“1+X”的拓读内容,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实践,除以上列举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策略等角度以外,还有更多角度和无限可能,我们可以继续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