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访谈,慧人生

2018-11-01 07:36陈轶森编辑百合
好日子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店人生艺术

文:陈轶森 编辑:百合

正式的访谈,两人面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袒露真实心声,展示人生智慧。如果是聊天式的访谈,更有味道,因为无意中的一问一答,反而更是真心性的流露。

我爱看访谈。正式的访谈,两人面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袒露真实心声,展示人生智慧。如果是聊天式的访谈,更有味道,因为无意中的一问一答,反而更是真心性的流露。

很多年前,一本女性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驻华大使夫人专访,其中一位大使夫人的话我终生不会忘:“艺术是女人最好的滋养品”。从那时起,我就让艺术走进自己的生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只要有机会,这些能够接受艺术熏陶之地绝不错过。多看电视中的艺术类节目,多听电台的艺术讲座,让艺术陶冶性情,滋养人生。

盛夏时,朋友抱怨自己酷热难耐,寝食难安。我送他一本书,请他好好读读其中一篇著名园林艺术和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的访谈:“人总不能整天昏昏然,在电扇下过生活,如果能将精神寄托在某一件事上,自然会感到减少了热浪的威胁,我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消磨炎夏的岁月。”他爱在三伏天写字,画画,欣赏拓本,墨色可以收火,俗称“黑老虎”,有助于凉爽。我喜欢阅读,每日晨昏时分,骑车到湖边看书。眼睛疲劳了,欣赏大树花草,听听蝉鸣鸟叫。回到家里做做读书笔记,写写日记素材,集中精力,心神安静。

时值秋天,是外出旅行的大好时节。如何让旅游变得有趣难忘,成为人生不可复制的美好记忆,而不是只拍些美食美景的图片视频发朋友圈呢?听听村上春树接受专访时是怎么说的吧:记录用的相机什么的几乎不用,而把因此节约下来的精力集中用于观察,以自己的眼睛定定注视形形色色的东西,把情景、氛围、气味、声音等清楚刻入脑中,让自己成为好奇心的俘虏。带着他的话,我登上了大洪山赏,体味细微之处的无穷美妙,开在石头上的野菊花,大树上奇形怪状的各种刺瘤,变幻的光影,隔着山头传来的牛脖子上的叮当声,与村民攀谈,捡了慢慢一袋子没有一片颜色和形状相同的秋叶……

日本著名生活美学家松本弥太郎在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创办的独立书店却依然生机勃勃。在接受访谈时,他说书店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书作为商品只是个契机,最主要的是看不见的一种价值,把快乐传递给对方是很重要的。我想这个经营理念不只是书店,也不只是限于商业的交易。假如我们做一件事,都想到把快乐和美好的感觉传递给对方,是不是无形中也创造了一种价值呢?

因为我喜欢读书写作,常有人向我询问读写方面的问题,我总是毫无保留告知。朋友说我太老实单纯,几十年的经验成果,为什么不让它们成为私家秘籍?我笑笑:“不怕,人家学到了我的,我又跑出前面老远了。”她夸我的回答有水平。当年,钱学森的美国导师冯·卡门教授与同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总是把自己最前沿的成果公开,有什么新的知识乐于与同仁们交流探讨,很多记者问他“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讲出来,就不怕别人超过你?”他就是这样回答的。

我一直生活在闭塞偏远的小县城,觉得自己在接受资讯、获得机遇、拓宽视野方面造成了巨大不足。女书法家张春红的访谈给我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三十岁前她一直生活在延安,这是不是一种遗憾?是否影响了她的创作成就?她回答: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时,她的作品被选取在首都参加展览。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县城,所见所闻对内心的震动非常大。但是她特别感谢那一段看似封闭的经历。县城是单调寂寞的,同时来自外界的干扰也几乎没有,反而促成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专心潜心。在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改初心,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在行动,才是最应该的。

电视里,即将播出一档访谈,诺贝尔医药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我已准备好纸和笔,边看边听边记录,汲取访谈中的精华。

猜你喜欢
书店人生艺术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人生中的某一天
纸的艺术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最美书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在书店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