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登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日常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图书馆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所谓的智慧图书馆,说到底就是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智能技术,进而形成高度智能化的建筑,它也是智能建筑和数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所形成的新鲜事物。本文通过对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组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中支撑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对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上所产生的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在构建智慧图书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为智慧图书馆今后的建设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慧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8)06-0222-02
1 “智慧图书馆”概念的由来
早在2009年初始,智慧地球的相关概念就被人们所提起。而提起这个概念的,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巨头代表之一: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当时,IBM所指的智慧地球是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世界运行模型再度进行更新,其中所包含有三个最为基本的思想。首先,就是普适性的数据分析与服务。在智慧地球的相关理念中,它所强调的是对于所有将地球上联系起来的节点,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技术方法来对其数据进行相应的服务处理,以此来保证数据的普适性。其次,就是智慧地球异构性的网络基础设施。它所指的通信基础不仅仅包含当前的互联网,而是迄今为止一切网络的通信条件,并且,这些通信基础还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融入新的通信技术手段。智慧地球最后一个特点就是泛在化的传感器极其网络。它所指的是在在智慧地球中会存在一个异构网络,该网络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与信息系统互相联系组成的。[1]所以,智地球将会采用各种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构建各种模型来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处理解决。而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自然也就诞生了智慧图书馆。国内的学者也对智慧图书馆的系统结构有了初步的研究,可见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当前图书馆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2 智慧图书馆的构成
与目前的现代图书馆的构成不同,智慧图书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本书都被赋予了传感器节点,所以传感器节点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每一个传感器节点都可以视为一本图书,所以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只需要对传感器节点进行管理,就可以对图书进行定位管理。图书上的信息传感器节点与书架上的信息传感器节点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准确定位图书的位置。另外,书架上的信息传感节点还具备有更为强大的感知功能与相关的信息处理功能。读者在借书过程中,书架上的信息传感器节点与读者的感知节点进行信息的交换,不仅仅能分辨出读者的身份,还能对图书传感器节点所传递过来信息进行处理与判断,大大提升了其准确性[2]。
同时,智慧图书馆主要由两大核心的技术构成的,分别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感知处理技术,另一个则是基于“云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
在智慧图书馆的平台中,物联网的任务就是将所有图书馆的资源和每个读者都分配一个相应的传感节点,再由图书馆书架上的各种不同的信息传感节点对图书馆中的动态和静态目标都进行相对应的感知,获取所需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对应的服务[3]。
由于智慧图书馆内部存在很多传感器节点,所以如果仅仅通过图书馆内部的传感节点来对数据进行精确而又快速的处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使数据信息能够被更为快速的处理,“云计算”系统也就由此诞生。“云计算”的主体思想是在网络中分布无数的云节点,从而使得每一个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平台都有一个较为可靠的支撑技术,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本地信息处理平台的信息量转移到“云计算”平台中进行储存[4]。
3 智慧图书馆的创新
智慧图书馆与以往的数字图书馆相比,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文献管理的智能化。在智慧图书馆内,所有的文献都会被赋予一个电子标签,而这个标签不但可以标记资源的特点,还能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正是由于图书馆的馆藏中的书籍都具有对应的信息感知节点,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就不必再废过多的时间在图书的查找以及图书的整理排序,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5]。
其次,就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中,由于未能采集到读者的相关信息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技术受到限制等等因素,他们能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图书馆的借还流程、图书馆的资源咨询流程等等,但无法了解读者的阅读的兴趣偏好,不能以此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图书推介。但在智慧图书馆中,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平台,其信息处理能力更为强大,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為读者提供更为有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接着,就是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在智慧图书馆中,存在一个大型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里将读者的和图书的相关信息联系到一起,这种服务方式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蓝牙等等通讯方式来进行。通过智能图书馆各种各样服务方式为读者进行服务时,它总可以在这其中为读者挑选出最合适的服务方式来服务读者,所以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以往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了,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最后一点就是辅助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不仅仅要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还要对相应的辅助设施进行管理。就比如图书馆中的防盗管理、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节电管理等,都会采取各种信息传感节点来对其进行处理,保证智慧图书馆的辅助化管理也能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4 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由于智慧图书馆是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这些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构建的,所以在构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感知能力的实现。在智慧图书馆中,我们需要对书馆的资源、读者的身份以及辅助的管理进行感知,而这些感知主要是依靠信息感知节点来实现,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说,这些感知节点还是远远不够。同时,这些信息感知节点不但需要有感知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也就要求这些信息传感节点需要具备更多的种类和功能,以此才能更为高效地处理这些信息。
第二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后端处理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智慧图书馆服务读者的的核心内容。由于智慧图书馆通过传感节点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物联网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处理,对有效的数据进行筛选,通过采用一些数据分析软件来获取数据之间的共性,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就是“云计算”资源的构建。“云计算”是一个新兴产物,对于其环境的搭建方法还没有具体的规定,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当前,“云计算”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私有云和共享云。而智慧圖书馆主要采用的是私有云模式,这种私有云模式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组织,同时对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来承担,这都是“云计算”资源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最后一点就是相关的政策完善。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信息进行获取以及交换,所以如何来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不被非法人员利用,这都是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
5 结语
智慧图书馆借助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还是需要对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改善,使智慧图书馆中的感知节点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为读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06,(1):116-118.
[2]鞠芳.试析物联网时代的只能图书馆建设[J].新世纪图书馆,2006,(6):86-89.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董晓霞,龚向阳,张若琳,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5]董晓霞,龚向阳,张若琳,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3):65-68.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s daily lif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smart library appears as one of the changes. The so-called smart library, in fact, is a highly intelligent building using a serie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and it is also a new thing formed from automatic manage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digital libraries .This article,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related structures of the smart librarie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technologies supporting the library, analyzes the changes these technologies bring to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reader service of the library. In the proce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mart library are gradually found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library.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smart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