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红
摘 要 “三农”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要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三农”投资力度,完善强农、惠农的政策性要求,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保持我国农业产业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基于此,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促进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环境;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5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是保障社会稳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现代化,虽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健全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控制性作用,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支持与保护工作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增收基础性措施,制约着农业综合的生产力提升,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优化目的。再者,我国主流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缺乏工作上的创新,制约着当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更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优化假设,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优化。
1 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发展要求,合理地管理农业发展的生产力,积极调动农民增收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发展农业生产、监理农民增收、创收的发展管理机制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着力点,旨在提升农村整体的生活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性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理论指导和制度控制基础,明确提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且为农村经济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规范和制度。
2 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的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是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劳作得不到重视,而且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批的务农人员流向城市,原有的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地区,由于无人劳作,直接将农田荒废,从事农业操作的主要是农村流失老人和妇女,对市场的敏感度不足,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够创新,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约束等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机制不健全,造成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一些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企业提升空间较慢,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劳作的积极性,降低了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与当地农户之间的互相信任、合作共赢的利益关系,这也在片面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
2.2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人员专业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中,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欠缺、对农业的政策了解不足,不能有效地展开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制约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从传统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支农惠农的政策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一些金融资本。另外,传统的农业产业由于升值空间有限,所产出的结果提升有限,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经营过程中缺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的收益有限,缺乏科学规划,无法生产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中缺少的农作物,只能传统的方式来操作,生产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出的产品与农产品的流通机构之间的配合较差,无法优化农产品的有效传递,造成滞销的结果,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
2.3 科技水平较低,创新力度不足
我国是農业大国,农业产业的经营操作模式主要表现技术化水平不足,农业科技手段的开发和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多地方的青壮年大部分去城市务工,操作技术低下,虽然现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节省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但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市场化经济蔓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也未能幸免,财政资金的支持不到位,使得一些高层次的农业人才留不住,原有的科技人员更多地关注农业创收和维系农业科研机构的生存,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2.4 信息化管理技术认识不足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更加快捷的时代,促使人类历史发生重要的变革,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距离城市偏远的地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情况,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足,农产品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推销工作,从客观上说也对地域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的普及有一定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农民大众群体,保证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技术性指导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人们双手解放出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培养拥有新技能、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新新农民,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
3.1 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科学、全面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农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建立健全经济管理机制的重要保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性要求进行细致安排,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还需要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综合考虑农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农产品资源的流转渠道建设,有意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将农业资源向集约化经济建设发展方向推进,促进农作物的种植与加工企业合作性交流,保证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2]。
3.2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不仅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保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还要有经济管理热情,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对农业或者国家的一些新兴的农业政策进行解读,始终与农业经济发展最新技术保持一致,严格管理人员的考评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性水平。另外,新技术的应用还应落实到基层,加深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提高认识,并积极开展多元化农业技术水平,加强新技术的渗透。
3.3 提升农业经济的科技生产力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开发与投入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增加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并保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造与维护工作,达到改善和优化农业经济生产环境的目的增加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促进农业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发挥创新经营理念,提升经济管理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应用,吸引新型有技术水平的人员来管理维护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应用人才的技术群体[3]。
3.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转变。在新农村经济环境下,创新以及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提高互联网的信息覆盖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以网络为支点,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途径,达到节省投资成本的目的。而且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参与度,避免由于地域偏远或者是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盲目生产的现象发生。并通过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有效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经济的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对收集的情报进行筛选和汇总,完善精细化管理,构建完整从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模式。
4 结语
农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对保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信息化的促进以及互联网技术,使农业经济发展从资源型向技术性农业的转变,这样不仅节省了成本的投入,还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经济成品加工及推销的短板,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金平.基于新農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技服务,2017(13):183.
[2] 崔洁.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2017(20):24.
[3] 孙朋.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7(11):250-25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