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
摘要 对辽宁省朝阳地区的红南果梨幼苗苗前处理、栽前处理、幼苗移栽、后期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概述,以期为当地红南果梨的科学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红南果梨;苗前处理;栽前处理;幼苗移栽;后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095-01
红南果梨是芽变新品种,经过十几年的栽培试验,最终形成性状稳定的品种,具有果实大、色红、成熟期晚的特点,在20世纪末被辽宁省审定并命名,并在各地进行推广栽培[1]。本文对红南果梨的幼苗栽培技术及后期管理技术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当地红南果梨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苗前处理
1.1 沙贮
为了让梨苗越冬,10月后在土壤上冻前,将第2年准备栽植的幼苗从苗圃取出,在土窖内或室外进行沙贮。
1.2 修剪
在装钵前对梨苗进行修剪处理,剪去距主干2 cm处的侧枝,保留主干30~40 cm长度,同时修剪距离主根15 cm以上的侧根,保留10~12 cm长度为宜,以利于幼苗装钵,同时幼苗成长时又能使根系完全在钵内展开。
1.3 蘸根
将修剪好的梨苗进行蘸根处理,即将幼苗的根部完全放入加有生长调节剂的液体中浸泡15~20 min,让根系吸收充足的养分。
1.4 配土
在大棚外空地上挖取黏质土壤,并配制一定的农家肥,土肥比例为10∶1,然后充分混合均匀并消毒。
1.5 装钵
将上述处理过的梨苗装入混肥消毒的小钵中,次年幼苗休眠期结束后,再重新将幼苗取出进行1次修剪和蘸根处理,然后将苗木移栽到较大的营养钵中。此次装钵后要压实土壤,为移棚做准备。
1.6 移棚
入棚前首先要做好大棚消毒,可采用杀菌剂或熏蒸剂进行整体消毒。其次是制作放置梨苗营养钵的苗床,其规格以宽100 cm、深50 cm为宜,以方便浇水。待苗床制作完成后,依次摆放营养钵。各营养钵之间要排列紧密,摆满床后盖上一层浮土,尽量缩小钵体之间的空隙,以保温保水。将压实后的营养钵移到大棚内,利用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让苗木根部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成活率[2-3]。
2 栽前处理
2.1 防病
3月开始大棚内温度升高,是梨树白粉病高发期,为了降低白粉病发生的概率,可采用甲基托布津喷洒1~2次,以及时清除苗木病害。
2.2 施肥
4月初,当梨芽长到5 cm以上,可通过施肥为梨苗补充养分。以多施氮肥为主,可施用3%尿素溶液,每10 d喷洒1次,共喷3次,同时避免直接将肥料喷洒在根部,以致烧根伤苗。
2.3 炼苗
4月末开始适当放风炼苗,使苗木能够更好地适应棚外温度和湿度,以提高梨苗栽植后的成活率。
2.4 移栽
5月下旬温度和湿度较为温和,将大棚内的红南果梨幼苗移至试验地进行户外栽植。
3 幼苗移栽
3.1 造林规格
红南果梨幼苗户外栽植坑的规格以60 cm×60 cm×50 cm为宜,同時将挖出的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移栽的株行距为2 m×3 m。
3.2 带坨栽植
在栽植红南果梨幼苗时,要先回填表土,同时每个移栽坑掺混腐熟农家肥10 kg,将坑回填至满。之后在修好的坑穴中挖25 cm深的小坑,将移栽的钵体平放于坑底,边埋土边轻按,要求埋土深度超过土坨高度,同时保证营养钵土坨的完整性。
3.3 适量浇水
营养钵回填后,要及时补充水分。由于红南果梨幼苗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其根部的毛细管已经发育成熟,不必大量灌水,每个坑每次灌水10 kg左右即可。
3.4 覆土
灌水后的第3天,将坑面的缝隙用土覆盖,然后用脚踩实,以利于坑内保温和降低水分蒸发[4-5]。
4 后期管理
4.1 土肥水管理
果树幼苗移栽3年后为初果期,此时要加强养分的跟进,在每年10月前后进行施肥。施肥时,在植株四周将土翻开,施入肥料。同时,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配备一些微量元素肥,防止植株出现缺素症。对于成熟的结果树要加强农家肥的施入,以农家肥为主,饼肥为辅,保证有机肥氮量占总肥量的50%以上。由于红南果梨耐旱不耐湿,因而灌水后要及时排水,入冬前还要浇好封冻水,以免果实品质下降及病害发生。
4.2 树体整形
幼苗移栽1年后抽生3~5个新梢时便可修剪整形,但要以轻剪为主。3年内的幼树,将中心干剪短,留枝长度在40~50 cm之间,同时要多保留叶片,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加快生长速度。对于5年的结果树,应扩大树冠,清除细弱枝、下重枝和密生枝等。对于长势强的树体,可对主枝采用环割方式修剪[6]。
4.3 病虫害防治
梨树病虫害较多,虫害以食心虫为主,病害以黑星病为主。病虫害防治应从加强树体管理和地下土壤管理入手,地上部管理以修剪为主,增强树体长势;土壤管理以清理土壤、及时翻土改善果园环境为主。同时,还应结合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如采用杀虫灯、引诱剂、化学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5 参考文献
[1] 赵桂敏,栾少武,焦言英,等.红南果梨的开发与推广[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5):24-25.
[2] 焦言英,王力平.红南果梨幼树初果期丰产栽培技术[J].北方果树,2007(1):21-22.
[3] 杨新华,芮孔明,严加文.永胜县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5):27-28.
[4] 郝永祥.嘉兴市新塍镇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36-337.
[5]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6] 赵桂敏,马玉富,焦言英,等.红南果梨幼树丰产的关键技术[J].北方果树,2004(增刊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