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扶贫的巴中见证

2018-10-31 09:01李炳银
出版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巴中大国书写

李炳银

在世界不少地方,摆脱贫困,都是人们需要面对的艰难课题。但是,在面对这个艰难的课题时,如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政府,有中国这样努力消除贫困的意志和决心,有这样严密的政策制定和实际的行动。中国政府,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各级干部,多年来在脱贫过程中持续发扬顽强的拼搏精神,使很多人走出贫困,改变命运,这些都构成了一曲曲深情感人的现实社会历史书写,将在国家民族的历史上成为重要的记录。

在诸多扶贫报告中,贺享雍的《大国扶贫——来自巴中市扶贫一线的报告》,是又一个重要的内容。地处四川的巴中地区,是占地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在这个沟谷山岔里,却居住有近300万农业人口。这里“山美水美人却‘难”,有的地方,一个村子,最大的田块,只有几平方米大,农业生产只能够靠人力进行。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常年干旱,很多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尽管如此,这里却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战争年代,贫穷的人们给革命以很大支持,当年120万人口,竟有12万人参加革命,其中4万多人付出了生命,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种种原因,这里成了如今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贺享雍,不负作家的使命职责,离开自己的书房,走进大山深处,走近很多依然贫困和正在努力战胜贫困的人们中间,用心观察、感受、采访,书写表达,为广大读者了解这里的扶贫攻坚斗争,书写了很多真实的、“现场直播”式的故事。像双田村的岳天武,全家六口人,住在破旧的木架房内,黑乎乎八面透风,墙上的裂缝,能跑过牛去,下雨时,需要好几个盆子在各处接雨;罗张窝村,因为山隔河阻,病人、难产的孕妇,都曾眼睁睁死在涨水的河边……艰难贫穷的故事各不相同,将我们面临的严峻局面,将脱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给予充分的展现,引人关注。

《大国扶贫》在真实呈现各种各样的贫困情景的同时,也在如何解决和消除这些贫困方面更加用心。巴中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在“八七扶贫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创造了“巴中经验”。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要“精准扶贫”以来,巴中地区积极加强扶贫工作力度,陆续组织派遣很多有爱心、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到前沿贫困村子担任书记,摸排情况,精准发力,设法排解,实现脱贫,表现出了非常好的作风、品质和精神行为,很令人感动。像分布于巴中各扶贫点上的刘泽训、文琼、马北晨等第一书记,他们无私勇进,敢于担当,深入基层,掌握政策,真情帮扶,或者领导修路引水架桥,或者帮忙养猪养鸡种蘑,或者助力搬迁盖房重教,虽经历多种艰难,但终究让像罗张窝村、青龙村,像石德海、李本玉等地等人的贫困狀态得到根本改变,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这些年轻干部在“黄牛当马使”的压力下,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忍受委屈、离别,付出智慧和血汗,是扶贫战线的优秀模范,应当给予充分的赞美和表彰。

贺享雍的作品,是一种抑制着激情的叙述,他贴着地面行走,用客观理性的眼光观察和表达,因此非常具有现场感。作者没有回避导致贫困的各种原因,但指出因为不思进取、生性懒惰和有些儿女赡养父母不尽责等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贫困现象发生,见出乡村“失衡”现象,也表现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和能力。在作品的最后,作者还欣喜地记述了巴中这些年来扶贫的重大成果,也是对国家扶贫战略行动的积极回应。

《大国扶贫》,巴中见证,脱贫攻坚,巴中战酣!

(本文作者为著名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巴中大国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用什么书写呢?
吐槽大国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多想记住你的脸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