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长霖,谢向荣,周 钰,曹 蘅△,芮世宝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心血管内科;2.急诊内科,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多,心血管发病率持续升高,近20年一直占据死亡原因的首位[1]。探索本地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特点,是积极防治心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本院是皖南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本研究对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本地区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疾病防治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258例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8~93岁,其中女101例,男157例。
1.2方法 记录患者入院至死亡的时间(AT)、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肾功能,血清钾浓度,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有无并发症如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记录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排除非心血管病致死的患者。血清钾浓度为4.0~5.5 mmol/L,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SCD)的风险显著降低[2-4],本研究将血清钾浓度小于4.0 mmol/L定义为低钾血症。回顾性分析死亡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死亡人数有无差异;分析患者死亡原因,并比较不同疾病导致死亡的AT有无差异;进一步分析主要死亡疾病的合并症特征。
2.1患者死亡的年龄特征及性别差异 死亡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90岁,小于60岁和大于90岁的患者较少,最低年龄小于30岁,见图1。258例患者中男157例,占总死亡人数的60.85%,平均年龄(72.62±12.49)岁;女101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9.15%,平均年龄(74.92±9.53)岁。男性患者的死亡人数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女患者平均死亡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住院患者不同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性别差异
2.2患者死亡原因、平均死亡年龄及AT比较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主要死因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AMI,95例,占36.82%)、心力衰竭(HF,86例,占33.33%)、SCD(30例,占11.63%)、主动脉夹层(11例,占4.26%),其余为脑血管意外、肺栓塞、肺心病、肿瘤、心肌炎等。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低于AMI、HF及SC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死亡原因患者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他原因死亡患者AT均较SCD患者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死亡原因构成及其平均死亡年龄与AT比较
*:P<0.05,与主动脉夹层比较;#:P<0.05,与SCD比较
2.3AMI、HF及SCD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合并症分析 AMI、HF、SCD 3种疾病死亡患者共211例,占总死亡人数81.78%;AMI、HF、SCD死亡男性患者例数分别为52(55.21%)、49(56.98%)、18(60.00%),死亡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43(44.79%)、37(43.02%)、12(40.00%),男性患者构成比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HF、SCD死亡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75.59±9.67)、(71.88±13.31)、(74.31±12.85)岁,死亡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73.09±7.98)、(79.00±9.24)、(69.50±0.71)岁,不同性别AMI、HF、SCD死亡患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合并低钾血症、合并肾功能异常(血肌酐水平大于144 mmol/L)、合并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休克、合并出血性疾病(包括脑出血和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分别为108、80、67、44、42、13、9例,占死亡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86%、31.01%、25.97%、17.05%、16.28%、5.04%、3.49%;肺部感染者中HF死亡患者构成比高于AMI、SCD死亡患者;合并出血性疾病者中AMI死亡患者构成比高于HF、SCD死亡患者,见表2。
表2 AMI、HF、SCD死亡患者的合并症构成
近年来,我国农村AMI发病率高于城市,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本研究结果显示,AMI仍是导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1)AMI患者发病率提高,非急诊冠脉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AMI相对比例增加[4],使AMI急性期死亡人数增加。(2)AMI患者发病至确诊再转入本院治疗过程中延误了最佳的再灌注治疗时间,增加了病死率[5]。尽管本院开展“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工作,但任何环节导致的时间延误,都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区域性网络协同治疗可将救治时间前移,使患者尽早获得再灌注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HF位居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疾病第2位,与既往引起的HF病因相比: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地位显著下降,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7]。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急性心血管事件幸存者增多,病死率降低[8],将导致HF的患病人数进一步增加。因此可以预见,HF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占据我国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死亡原因[9]。肺部感染、肾功能异常是HF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常见原因[10]。SCD占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疾病第3位,引起SCD常见的原因有低钾血症、心脏扩大、心肌缺血等,并且有因严重心动过缓及家属拒绝行起搏器治疗导致的死亡[11];SCD患者AT短,入院后应尽早进行病情评估,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时行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植入式除颤仪或射频消融等治疗是预防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避免SCD的重要手段。主动脉夹层和肺心病、肺栓塞等有相应专科诊治;本科室主动脉夹层死亡患者皆为未行手术而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相对其他患者,死亡年龄较小。我国肺栓塞防治项目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12],本研究8例肺栓塞患者部分有长时间下肢制动病史,在体位改变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骤停;因此,住院期间特别是介入术后尽可能减少患者卧床制动时间,高危的患者需行预防性抗凝治疗[13],早发现、早诊断仍是预防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的关键[14]。心脏肿瘤、重症心肌炎患者发病率较低,但预后均较差[15-16]。
AMI、HF及SCD 3种疾病占全部死亡患者的80%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这3种疾病有41.86%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31.01%患者合并低钾血症,25.97%合并肾功能异常。这表明高血压病是本地区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AMI、HF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之一;肾功能与机体内环境功能稳定密切相关,肾功能异常是AMI患者住院死亡和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17];钾离子是维持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的重要物质,血清钾浓度低于4.0 mmol/L是AMI、HF发生SCD的重要诱因,而血钾维持在4.0~5.5 mmol/L可有效减少SCD的发生,降低病死率[18]。
综上所述,本院近5年心血管内科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符合全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发展趋势,但又有本地区的特点。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前提;积极开展急诊绿色通道,建设胸痛中心,开展区域协同诊治,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病死率的关键;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控制危险因素、消除诱因、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促进心血管病康复、避免患者死亡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