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2018-10-30 09:41张艺馨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幸福感心理学个体

张艺馨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人类的积极品德和心理特质进行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个体的积极人格特点、积极心理特质与健康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天才和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本文介绍了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积极心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96-01

引言

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里,心理学领域的主要研究集中关注人的消极情绪和体验,比如焦虑、抑郁、强迫、偏见、幻觉、躁狂等病态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和诊治,而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相对甚少,积极心理学领域依然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填充。过去的传统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力度之大是当时历史的需要和现实的体现,而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深入研究也同样是时代的需要,是研究和完善心理学的必然产物。心理学家Seligman曾说过,战乱和战后贫穷时期,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和疗愈创伤; 而和平时期, 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1]。在当今和平时期的中国,积极心理学更是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呼唤,我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正呈现日益蓬勃发展态势。本文将就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期待作一些探讨。

1 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1.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和发展人们积极的心理世界,如建设性的品格、美德和潜能等,从积极方面去探索和解读人类的心理现象;并利用研究所得的成果,帮助人们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成就美好人生,共建和谐社会。勇敢和乐观,希望和信仰,爱和关怀,快乐和幸福,坚定与忠诚,智慧与潜力等,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Seligman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担负着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2]。积极心理学应历史而生。

1.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2.1 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体验 在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中,较为热点的研究是关于爱、快乐、幸福感、满足感、自豪感和同情心等的研究。这些积极情绪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会同时存在,比如说,一个有爱心和享受比较多的爱的人,他往往更有同情心,更容易有满足感,更容易快乐,幸福感也更强。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为了研究方便,针对这些积极情绪分别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研究者们越来越感兴趣,不光心理学等学术论文里对其研究较多,人们生活中的话题及各种自媒体对其关注度也非常高,可见研究积极情绪,关注人类幸福感已成为新时代的需求之一。

关于快乐的研究:快乐的情绪是指人们内心由内而外的一种舒服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能让人们自身有愉悦体验,还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快乐的情绪能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更容易实现行为的成功。因此,心理学研究者们对快乐的原因和快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2.2 个体的积极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Hillson和Marie(1999)曾经从两个维度对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即“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積极关系”[3]。正性的利己特征是指来自于个体自我的积极感知、体验和能力,例如乐观性、独立性、进取性、抗压性等;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则是指个体与社会或其他人的正性关系,如友好、热情、体贴等等。

积极心理学家在对乐观的研究中发现,乐观的人在同样的处境中,看到的是更多的积极的方面,就算能发现其中消极的方面,也会想办法把消极的方面化解或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方面,从而获得较好的心理支持和主观感受。

此外,抗压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精神层面的压力似乎越来越大,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更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品质。因此,如何面对和缓解精神压力,提高个体抗压性成为新时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新课题之一。李金珍等人(2003)曾总结了解决压力的两个办法,趋近策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例如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否认压力、消极对待),他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能有效抗压。

1.2.3 积极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心里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人的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生理状态会随着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平稳愉快的人通常身体更健康,办事更顺利。比如当一个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的时候,自信会帮助他补充能量、精力充沛;比如乐观会让病人更好地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恢复得更快,因此肿瘤科医生说癌症病人的最佳药物是快乐;比如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被埋在地底下几天甚至十几天后被成功救出的人们,是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毅力帮助他们撑到最后的那一刻。

1.2.4 关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发现和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系列高水平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一部分人认为具有高创造力的天才人物太神秘,深不可测,一般人不能企及;而大部分研究者如Ericsson(1996)认为,人的创造力主要是后天培养而不是天生而成的。儿童自身的动机、知识、智力和人格特征(包括意志、情操等),以及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培养方式等外部条件给予了他们创新空间。

2 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2.1 积极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有了越来越强的意识和越来越大的兴趣,并涌现了一大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著作,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首先,Diener等人引导的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这个框架中最先导最基础的也是最深入的一个领域。主观幸福感是人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品质比较高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美好期待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 如何评估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等。[2]

其次,Ryan 和Ruff 等人在个人自主特性、能力水平和社会关系模式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范畴。良好的自主特性、良好的自我决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会带给人们良好的幸福感和积极的社会发展。

另外心理学家们还认为,人们对一件事件的认知心理不同,幸福感水平也不同。比如认知研究发现:幸福者常常会具有更乐观幽默的性格、更平和自信的品格、能更坦然地接受环境、更积极的预估未来等等。这些认知方面的研究为积极心理条款和干预提供了有效方向和可行的策略。[2]

2.2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项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理论框架还不够完整,大部分理论还处在零星分散的状态,不成体系,且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5]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理论上的成果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取得的,而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和历史的差异决定了这些理论成果要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运用并本土化,还存在一定困难。一些积极心理学的英语单词和术语,很难把它们确切精准地翻译成汉语。例如,happiness、well-being和 flourishing这三个英语单词都有“幸福”的意思,但是,happiness是一种情绪,它可以翻译成幸福,也可以翻译成快乐;well-being是一种轻松幸福的状态;而flourishing强调的是发达繁荣的过程。如果我们在翻译时全部简单翻译成“幸福”的话,显然没有精确把握原著的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进入诸多应用领域,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但积极心理学在这些应用领域的实践还有待纵深发展。

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不完善,但它依然越来越被重视。Seligman等人也曾坦承积极心理学命题存在不足,但他们以更乐观的态度预言积极心理学的光明前景 [6] 。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曾经针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1)重新验证西方的重要发现和现有理论(2)研究中国人特有的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的行为特征(3)修正或创立新的理论(4)修正与设计出适合中国人特有的测量工具 [7] 。这些建议为西方现有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本土化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纵深研究提出了方向。

3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苗元江等(2003)说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行动, 必定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成幸福的阳光大道。”[2]这句话不仅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做出了评价,也指明了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3.1 面向社会:创造积极的社会人际关系 拥有积极和谐美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甚至生理健康。一个人如果习惯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便能更容易感觉到社交的乐趣,因而乐于社交也善于社交,更有利于事务的顺利进展。

3.2 面向未来:积极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积极的心理成就健康的生理。如:具有乐观品质的人心态积极向上,更愿意相信未来会更好;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人生活更开心,主观幸福感也更强。

3.3 面向应用:积极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最终应用到实践中来,并为人们提高幸福感,为社会带来福祉。因此积极心理教育、对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以及未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之一。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2]在当前的人才战争中,如何开发和培养人才比吸引和招募人才更加重要。

4 结语

当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到今天,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讲,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我们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精神追求阶段,那就是对于爱和归属、对于尊重以及对于个体生命自我价值的追求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虽然还存在不足,但其发展趋势毋庸置疑。“只要积极心理学严格遵循现代理性精神,进一步规范研究的科学性,那么积极心理学就一定能实现它最初的愿望--造就美好的社会和健康的个体。”[8]

参考文献

[1] Ruark J.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PA online . 转引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 28(2):402-405.

[2] 苗元江, 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81-87.

[3] 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3, 55(3): 234-247.转引自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21-327.

[4] 崔景贵.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3):33-35.

[5] 任俊, 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陜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4):106-111.

[6] 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7] 周嵚, 石国兴. 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129-132.

[8] 任俊, 叶浩生.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5):787-794.

猜你喜欢
幸福感心理学个体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