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丽
【摘 要】
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因素.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在治疗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使其认识坚持治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正确用药、心理平衡对控制高血压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62-0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不但引起心脏、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而且病程长,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估计全国有高血压者1.6亿[1],是造成国家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通过健康教育使高血压病人获得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信,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本文就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危害、健康教育进行了综述。
1 高血压的病因及危害
1.1 遗传
常见中老年人,中老年易患高血压,其中40%以上的人父母有高血压病史;父母无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机率只有3%。
1.2 性别和年龄
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收缩压的增幅比舒张压显著。
1.3 情绪不稳定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脾气暴躁,反复思虑又难以下定决心以及过于焦虑的人。
1.4 超重和肥胖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体重指数控制在19—20[2],肥胖不但可以引起高血压,而且也易导致冠心病、胆囊炎、关节炎等诸多全身性疾病。
1.5 摄入过多的食盐
中国人饮食中盐的含量高于西方人群,高钠饮食是中国人高血压发病的一重要因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吃得过咸会导致机体钠盐过多,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负担加大,促使血压升高。
1.6 吸烟和长期饮酒
吸咽是高血压、冠心病最显着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使周围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过量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剂量-反应的关系,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4倍。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 对入院病人进行个别指导,评估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具体教育计划,突出重点,目标明确。
2.1.2 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或巡视病房时均可针对性进行指导,如发药时给患者讲解药物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服药方法。
2.1.3 在给患者测血压时让患者和家属掌握自测血压方法及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压,正确地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
2.1.4 在病人候诊或输液时播放防治高血压卫生科教片,提高居民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1.5 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墙报,展览等。普及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合理用药等,使其有病早治疗,积极参与预防保健。
2.1.6 针对不同人群,举办各种类型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对社区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体检、咨询、健康指导。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饮食指导
膳食中各种素食品种齐全,比例恰当。而高血压病人则强调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鱼类蛋白有一定促进肾小管排钠和降压作用,也可减少钠的摄入。饮食应清淡为主,少吃咸食,应多食含钾的食物,钾在体内能缓解钠的有害作用,促进钠的排出,可以降压。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海带、鲜蘑菇及各种绿色蔬菜、香蕉、猕猴桃、山楂、西瓜等。适量摄入高蛋白质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主张少量多餐,尽量减少脂肪饮食,而馒头、面条、米粥、去脂牛奶及豆浆,均是较好的膳食。不酗酒、不抽烟,不用刺激性调味品,不喝浓茶和浓咖啡。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2.2.2 运动指导
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年龄、躯体状态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倒退行、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跳绳、爬山、有氧舞等。尤以简便散步开始为好,散步可在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运动时间初始为10min—15min,一般为30min,3次/周—5次/周,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1)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2)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3)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4)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5)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如运动出现胸闷、心慌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2.2.3 用药指导
高血压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治疗过程比较漫长,需要按时去医院找医生配药,即便是血压正常也要坚持服药,根据医生的医嘱增减药量,不得随意更改剂量。赵小兰等[4]认为小剂量联合用药,同时开展健康生活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行之有效。由于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适应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误区,指导其进行“个体化”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用的药物包括如下几种:(1)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CCB作为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已得到充分肯定[3]。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在肠道中缓慢释放和吸收,由于良好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降压峰谷比值>50%[5]。不良反应为颜面潮红,头痛,长期服用可出现胫前水肿,便秘等问题;(2)噻嗪类利尿剂:如呋噻米,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要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血酸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尿酸血糖升高;(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不良反应是干咳、味觉异常、皮疹等。(4)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主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阻塞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禁用。(5)受体阻滞剂:常用哌唑嗪主要不良反应是心悸、头痛、嗜睡,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是高血压病药物治疗的关键,如短效降压3次/d,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用,不要等到饭后服,最后1次应在下午6时之前,也就是血压高峰出现0.5~1h给药效果最好;长效缓释控剂1次/d,应在清晨后服用。让患者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服药时病人应卧床服用,且服药后至少30min内不能起床,不得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引起血压突变。
2.2.4 心理指导
与患者交流,告诉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乐观的情绪可减轻病情,缩短住院或康复时间;反之,抑郁可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或康复时间性。认真倾听患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和不安,用支持安慰的语言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医护人员或家属对病人应亲切和蔼,以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
3 小结
在漫长的高血压认识历程中,医师们了解到高血压不是一个简单的升高数字指标,而是一个患病率高,非常复杂,且不断进展的心血管综合征,病变不仅累及到血管,而且涉及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因此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化护理,尤其是正确用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尤为重要。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得到更多的健康信息,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其预防疾病意识的养成,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目的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方式。目前人们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如何使患者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自觉落实到行动上来也是我们今后临床护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柳胜生,苏旭燕,李云鹏.2004-2009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血压综合管理的效果.职业与健康杂志,2001,27(7):811-813
[2] 芦永红.护理干预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职业与健康杂志,2011,27(21):2517-2519
[3] 盛净,陆平.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策略.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1):6-9
[4] 郭娇,欧爱华.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现状.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1354-1356
[5] 曹豐,丁静,平春蓉.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去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008,12(8):1453-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