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8-10-30 09:41王盼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王盼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本次参与研究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将所有患儿均分两组,即研究组(n=31,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和参照组(n=31,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最后对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比对两组患儿的pH、PO2和PCO2等指标,研究组较比参照组更优,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研究组(3.2%)显著低于参照组(25.8%),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以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可使其呼吸功能得以改善,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38-01

在早产儿疾病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较为常见,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既往的治疗以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但是该方法会损伤鼻部,同时会引发腹胀和气漏,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有着不利影响。近年来,临床逐渐引进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其不仅可以使其通气功能得以改善,同时可以防止发生感染[1]。为此,本文要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开展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流程和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数据和方法

1.1 基础数据 参与本次研究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将所有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n=31。

研究组(n=31)中,患儿最大胎龄为34周,最小胎龄为28周,中位胎龄统计后为(32.2士1.7)周。其中男性患儿有18例,女性患儿有13例。参照组(n=31)中,患儿最大胎龄为35周,最小胎龄为29周,中位胎龄统计后为(32.3士1.9)周。其中男性患儿有20例,女性患儿有11例。

2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基线资料(年龄、例数)经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予以比较。

1.2 具体流程 患儿入院后均事先接受对症治疗,如:保暖、吸氧和抗感染,同时还需对其水电解质进行纠正。在此期间还需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之后予以参照组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对呼吸机参数进行适当调整,PO2和PCO2参数分别为70mmHg、45mmHg,之后将经皮氧飽和度合理设置,参数为90%[2]。研究组患儿则实施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连接空氧混合器和TM鼻导管吸氧系统,吸入氧浓度和流量参数分别为35%、6L,在此期间需控制温湿化吸入气体温度,即37℃。

1.3 指标的判定[3] 对研究组、参照组患儿不同方法治疗后的各项血气指标进行统计,主要包括:pH、PO2和PCO2,之后记录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为:腹胀、气漏和鼻损伤。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参与研究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临床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采集验证,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对比予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计算采用率(%)形式表达,予以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后的血气指标 比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治疗后的pH、PO2和PCO2,前者优于后者,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表1:

2.2 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比对后可知,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比参照组更低,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表2:

3 讨论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呼吸机辅助通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前的治疗方法来看,主要包含有创和无创两种。前者为传统方法,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和较多的并发症发生率[4]。后者指呼吸机经口或鼻面罩开展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中应用较为广泛。既往的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使呼吸道阻力显著减少,防止发生小气道坍塌,但是该方法会损伤鼻部。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毛细管支气管炎中较为适用,呼吸机的湿化混合体气流量会有正压产生,从而使新生儿的呼吸通畅得以维持[5]。另外,该方法可避免损伤气道粘膜纤毛,同时对呼吸中枢进行刺激。

本组实验表示:研究组患儿的pH、PO2和PCO2改善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另外,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3.2%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5.8%,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充分说明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经上研究可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以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可使其呼吸功能得以改善,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吴杰斌,周彬,翟敬芳等.不同无创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3):383-387.

[2] 何中倩,李晓东,田青等.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4):6179-6181.

[3] 陈发明.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7,15(12):126-127.

[4] 于晓岩,王红宇,邹宁等.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9):95-97.

[5] 孔令凯,陈晓春,王钰等.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2):888-892.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